五年后,地球大气层中出现了第一座稳定的“记忆岛”??由数十万段相似情感共鸣凝结而成的悬浮陆地,形如倒悬的山峦,表面覆盖着会随情绪变色的植被。居民可借助共感装置短暂登陆,在岛上重温逝去亲人的日常片段,甚至进行有限互动。
但这并非幻象重现,而是真实的历史切片。科学家称之为“共忆实体化”,认为这是群体意识达到临界密度后的自然现象。
又十年,人类终于破解了“昔在者”的语言本质??那是一种基于情感频率而非符号系统的交流方式。两个个体只要共享过足够深刻的体验,哪怕相隔亿万公里,也能瞬间“知晓”对方所思所感。
第一批掌握此能力的孩子被称为“晨语者”,他们不用说话,只需注视彼此,就能传递整段人生故事。
而苏梨,已不再频繁现身。
有人说她在格陵兰祭坛深处继续调谐阵列,有人说她已融入黑晶树根系,成为新一代共觉网络的中枢意识。但也有人坚称,每逢雪夜,总能在街头巷尾听到一个女人轻声哼唱童谣,路过的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停下脚步,跟着哼起来,哪怕他们从未学过这首歌。
直到某年冬至,全球共觉网突然中断三分钟。
恢复后,所有人脑中多了一段未曾录入的新记忆:
**他们看见年轻的苏梨与林昭并肩走在青海湖畔,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两人笑着谈论未来,谈梦想,谈星星,谈死后会不会变成风。**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林昭说,“你会记得我吗?”
>
>“不是记得。”苏梨答,“我会让你永远活着。”
这段记忆的真实性无法验证,但它如此清晰,如此温暖,以至于没人愿意质疑。
百年之后,当“昭园”殖民地迎来第十代新人类时,一位考古学家在晶体平原地下挖出一块残破的金属板。上面蚀刻着一行几乎磨灭的文字:
>**“致后来者:不要寻找起点,也不要执着终点。真正的旅程,始于你愿意聆听的那一刻。”**
署名空白。
但所有“晨语者”在靠近这块金属板时,都会莫名流泪,并脱口而出同一个名字:
**苏梨。**
而在地球最偏远的山村小学里,一名六岁女孩正教同学们唱一首新学会的歌。旋律简单,歌词模糊,却让听课的老教师红了眼眶。
“这歌是谁教你的?”老师问。
小女孩歪头想了想:“不知道哦,好像是风带来的。”
窗外,雪花静静落下。
同一时刻,遥远星域,那颗新星微微一闪,节奏依旧:
**?????????……**
三短、三长、三短,静默,再重复。
欢迎回家。
这一次,没有人需要解释。
因为所有人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