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说网

皮皮小说网>离婚后的我开始转运了 > 第1810章(第2页)

第1810章(第2页)

>主题分布:孤独(38%)、家庭矛盾(29%)、学业压力(17%)、自我否定(12%)、其他(4%)

>后续干预成功率(自愿接受辅导比例):61。3%

“看到这个数字了吗?六成以上的人,在说出第一句话后,愿意继续往前走一步。这就够了。”

她顿了顿,声音轻了下来:“我不需要所有人都理解我。我只需要,当某个深夜,有个孩子躲在被窝里,手指悬在红色按钮上方犹豫时,他会想起一句话??‘有人在听’。那就够了。”

会议结束后,她独自走进档案馆,取出那支陪伴她八年的旧录音笔。她按下播放键,熟悉的女声再次响起:“我终于敢说了……我真的,不想再装作没事了……”

泪水无声滑落。

她忽然意识到,自己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在派出所门口徘徊的年轻社工。她有了团队、资源、影响力,甚至敌人。但她内心最深处的动机从未改变??只为让更多人不必等到崩溃那天,才敢说出第一句真话。

冬至前夕,陈默从玉树发来消息:双语“回声盒”已在三个牧区试点成功,藏语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4。2%,更有牧民自发组织“帐篷倾听会”,每晚围炉分享录音。

他还拍了一段视频:皑皑雪原上,一个小女孩抱着录音机,对着天空大声说:“阿妈,你在天上听得见吗?我想你了。但我现在不怕黑了,因为盒子说,我的心事有人收着。”

视频末尾,陈默画外音响起:“她说要把这个送给去世的母亲,每天录一段话,直到攒够一百天。”

阿?回复:【替我告诉她,思念不会消失,只会变得更轻。】

新年第一天清晨,她照例打开“晨间倾听”系统,准备推送今日内容。屏幕跳出一条新录音提醒,来自山东临沂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你好,我是聋哑班的王小兰,今年十五岁。

>我不会说话,但我学会了写字,也学会了用手语表达情绪。

>昨天老师教我们用‘回声盒’,我把手按在震动感应区,录下了心跳声。

>老师说,这就是我的声音。

>原来,我没有哑。

>只是以前,没人教我怎么发声。”

录音结束,系统自动生成文字摘要,并附上AI翻译的手语视频。阿?看着那个女孩比划“我还活着”的动作,久久不能言语。

她点击“推荐”,并将标题改为:《无声亦有声》。

六点整,全国联网终端同步推送。城市地铁站的大屏上,浮现一行字幕:“有一种声音,不用耳朵听,用心。”

与此同时,在贵州山区的一间教室里,十几个听障儿童正通过投影观看这段视频。他们齐刷刷举起双手,用整齐划一的动作回应:

“谢谢你,听见了我。”

春天来临时,“回声项目”正式获得国家公共服务创新奖。颁奖典礼上,主持人问阿?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她笑了笑,举起手中那支老旧的录音笔:“不是我做了什么伟大的事。而是无数普通人,鼓起勇气说了几句真心话。我只是没有打断他们。”

台下掌声雷动。

但她知道,真正的掌声不在这里。而在某个凌晨三点的乡村教室,在某个被欺凌学生的床头,在某个离婚妇女独自开车的深夜,在某个高考失利少年望着星空的刹那??当他们按下“开始录音”,全世界便多了一束不肯熄灭的光。

回到办公室,她打开邮箱,看到一封来自联合国的确认函:全球青少年心理健康伦理准则正式通过,其中第十七条明确写道:

>“个体即使未表达具体内容,其沉默本身亦具意义。任何倾听系统的设计,必须尊重静默的权利,并承认‘尝试开口’即是疗愈的开端。”

她合上电脑,走到窗前。楼下院子里,新一批志愿者正在接受培训。他们每人手中都拿着一台“回声盒”,神情庄重如接使命。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小舟发来的照片:他站在县中学的广播室里,手里捧着一台蓝色录音机,胸前戴着“校园倾听员”徽章。配文只有一句:

>“阿?阿姨,我现在每天帮同学录心情。他们说,听我讲话,好像声音也有温度。”

阿?笑了,回了一个字:好。

窗外,春风拂过树梢,嫩芽初绽。远处教学楼的喇叭里,正播放着朵朵的新歌《隐形合唱团》,歌声清澈如泉:

>“你说不出的话,我替你唱;

>你流过的泪,终会照亮长夜;

>这世界太吵,可总有人愿为你安静下来??

>因为听见你,是我存在的意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