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说网

皮皮小说网>挟明 > 第七五五章 此夜难眠(第2页)

第七五五章 此夜难眠(第2页)

这是**引子**。

紧接着,其余乐器陆续出现微妙错律:笙管多吹半音,钟槌迟敲一瞬,鼓点略拖三分。这些偏差单独看微不足道,但叠加起来,竟形成一种低频共振,如同蚁群啃噬梁柱,无声无息地侵蚀着整首乐曲的精神根基。

李延年顿时明白:这次他们不再试图直接奏出逆乐,而是用“渐变污染”的方式,让正乐慢慢滑向邪音。听众不会立刻察觉异常,只会感到莫名烦躁、焦虑,甚至产生幻觉。等到祭礼结束,许多人或许已不知不觉接受了“新法违天”的暗示。

他迅速扫视全场,发现几位年老大臣已开始揉额蹙眉,一名侍卫甚至悄悄扶住了柱子才稳住身形。再看高台之上,皇帝朱允熙虽面色如常,但左手拇指不断轻叩椅扶,显然是在压抑不适。

不能再等了。

李延年悄然退至后台,找到那位伪装成杂役的盲眼老乐师,低声说了几个音符。老人会意,默默取出一支竹笛,藏于袖中。

片刻后,正当乐曲转入高潮,李延年突然跨步上前,朗声道:“臣李延年,愿献一曲《黄钟正调》,以助神明安位!”

众人惊愕回头。按礼制,未经宣召不得擅自登台奏乐。但李延年乃是工正嫡孙,又持有特许通行铜牌,守卫一时迟疑,竟未阻拦。

他径直走向一架悬挂已久的青铜编钟??那是三年前“正音大典”所铸黄钟原器,象征法度之基。执槌在手,深吸一口气,闭目凝神。

然后,第一槌落下。

“咚??”

一声清越洪亮的钟鸣划破长空,宛如利剑斩断迷雾。那音质纯粹至极,不含丝毫杂质,瞬间压过了所有歪曲的旋律。

盲眼老乐师趁机吹响竹笛,奏出《韶乐》正章起始段。两股正声交汇,如江河汇海,浩荡奔涌。原本混乱的频率开始瓦解,被强行拉回原本轨道。

台下百姓顿觉心头一松,仿佛重见阳光。连皇帝也睁开双眼,露出惊异之色。

而那位主奏古琴的乐工??一个看似平凡的中年男子??脸色骤变,猛地拨动琴弦,欲以更强的逆音反击。可就在此时,李延年转身盯住他,一字一句道:

“俞子昭曾说,‘你们烧得了琴,灭不了音’。可你忘了,他也说过??‘乐动则气应’。既然你能以声引乱,我为何不能以声定心?”

话音未落,编钟再响,九槌连击,正是《考工记》所载“九和之节”。这节奏本为调和天地之用,此刻在李延年手中化作镇邪利器。每一声都像重锤砸在人心最脆弱之处,逼迫隐藏的恶意无所遁形。

那乐工终于支撑不住,惨叫一声,口吐鲜血,昏倒在地。亲卫立刻上前将其擒拿,搜出身怀一枚黑色玉佩,上刻“南烛奉祭”四字。

事后审讯得知,此人名叫沈元晦,原是江南落第秀才,十五年前被礼曹秘密收买,潜入学宫研习音律。此次借“重光祭”之机,企图以“声毒”渗透中枢,使皇帝在祭典中精神受创,进而宣布废除工正新政。

然而最令人震惊的是,他在供词中写道:“我们并不指望一次成功。只要能让一道裂痕留在人们心中,十年后,百年后,自会有后来者继续填补。礼曹不死,只因世间总有不甘之人。”

此案震动朝野。皇帝亲自下诏,将沈元晦押赴昆明公开审判,并下令全国乐坊重新登记,凡涉《韶乐》演奏者,必须通过工正乐坊音律测试方可上岗。同时,李延年被任命为“音律巡按使”,持节巡视各地,专查礼乐隐患。

但他并未立刻赴任。

回到祖父故居那一夜,李延年独自坐在五华书院旧阁,窗外月色如水。他翻开铁箱底层,取出一块残破的黑色金属片??正是当年从腾冲火药库废墟中挖出的编钟碎片。如今他终于明白,这并非普通祭器残骸,而是礼曹用来储存“声种”的容器。每当逆乐响起,这些含邪料的金属便会共振,释放出潜藏的记忆波纹,唤醒人心深处的怀疑与仇恨。

他轻轻抚摸碎片,低声自语:“你们说得没错,音无法消灭。但我也明白了另一件事??正声亦可传承,且更能扎根。”

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召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与乐师,依照《考工记》与《乐记》古法,打造一口“继明钟”。此钟不单用于报时或祭祀,更要成为流动的教化工具。每逢月初,钟车将巡游各县,沿途敲响正音,百姓可携工牌前来共鸣验证。若有异响,即为邪物混入,当场销毁。

三年后,“继明钟”巡行至潮州。当地孩童围聚观看,一名老妪颤巍巍上前,从怀中掏出半枚早已锈蚀的工牌,泪流满面:“这是我丈夫的牌……当年听了怪曲,我亲手烧了它。如今我想补办,还能行吗?”

接待官微笑接过,放入检测槽中。片刻后,钟声轻鸣两下??表示信息尚存,可恢复登记。

“当然可以。”他说,“只要您还记得他的名字。”

消息传开,民心渐安。越来越多曾毁牌之人主动申请补录,全国工籍覆盖率首次突破九成。而那口“继明钟”,也被百姓称为“醒心钟”。

又过十年,李延年已成为工正监察院右都御史,主管全国音律与教育。某日巡视南京,他特意前往明孝陵。在守陵官带领下,深入地下石室,见到了那传说中的第九点??一块巨大石碑,上面刻满密密麻麻的乐谱,竟是完整版的《韶乐》九章,唯独终章被涂黑,仅留一行小字:

>“待井合之日,自有来者续写。”

李延年伫立良久,提笔蘸墨,在空白处写下八个字:

>**“人间有灯,何须借天。”**

随即转身离去,未留片言。

自此以后,每逢清明、冬至,南京百姓自发聚集陵前,齐声朗诵《工正启蒙读本》首章。声音汇成洪流,震动林木,惊起飞鸟无数。远处观测的钦天监官员记录道:北斗瑶光星在此刻亮度微增,持续整整一刻钟。

无人知晓这意味着什么。

但有人相信,那是天上的星辰,也在倾听大地的声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