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转身下令:“通知所有联络点,从今晚开始,发动‘面包之夜’行动。”
“面包之夜”,是韦恩构思已久的心理反击战。
具体内容如下:
每晚九点整,在城市七个不同街区,同时出现流动热食车,免费发放温热面包与稀粥。食物包装上印有一行小字:
**“这不是救济,这是你本该拥有的权利。”**
下方则是一个匿名热线号码,由流浪儿童轮班接听,收集各地断粮、驱逐、配给不公等情况。
最重要的是,所有食材均来自侦探社的战略储备,但制作过程公开透明??每一锅粥都在街头现场熬煮,由居民代表监督投料,连柴火都由志愿者自带。
第一晚,行动在东码头区展开。
起初只有十几人围观,怀疑是某种骗局。直到一位老太太接过热粥喝下一口,忽然老泪纵横:“这味道……跟我女儿小时候做的一模一样。”
人群开始松动。
接着,穿灰呢外套的诗人站出来朗诵一首新作:
>“当权者藏粮于仓,锁水于管,
>却说百姓愚昧需管教;
>可今夜炉火燃起,
>我看见尊严,正一口一口被喂活。”
掌声响起。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排队。有人带来自家陶碗分发,有人主动帮忙添柴搅锅,还有孩子踮脚把硬币塞进汤姆手里:“给哥哥买更多面粉!”
那一夜,五百二十七份餐食发放完毕,热线收到三十九条有效信息,其中六条指向菲斯克家族雇用打手强拆贫民屋舍,以便扩建“应急物资中转站”。
第二晚,行动移至南市。
警方出动巡逻车试图驱散人群,称“未经许可的集会违反治安条例”。但带队警官在看到热粥锅旁站着两名教会修女和一名退伍老兵后,沉默良久,最终挥手撤走队伍。
第三晚,西区暴雨倾盆,热食车仍准时抵达。人们撑着破伞排成长龙,有人披着麻袋取暖,却仍坚持等到最后一份食物发放完毕。
一位父亲抱着熟睡的孩子离开时低声说:“我已经三天没吃饭了。但我愿意等,因为我知道,有人还在乎我们能不能活下去。”
这句话被记录员写进日报,传至韦恩案头。
他读完,闭上眼,许久未语。
他知道,这场战争的本质正在改变??不再是资源的争夺,而是人心的归属。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菲斯克家族终于坐不住了。
第四天清晨,一份署名“市民安全联盟”的公告张贴全城:
**“近日出现非法组织以‘慈善’为名聚集人群,涉嫌煽动不满、扰乱秩序。凡提供其成员线索者,奖励五美元;协助抓捕者,赏金二十。”**
同时,三家仍在营业的平民面包房遭突袭搜查,理由是“涉嫌使用劣质原料”,实则查封全部库存面粉。
当晚,“面包之夜”被迫暂停。
但韦恩早有准备。
他在地下酒窖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启动“蜂鸟协议”??即化整为零,将热食发放改为家庭作坊式运作。每个联络点领取定量原料,自行组织小规模烹饪,再由儿童与老人组成“影子配送队”,以送药、探亲、拾荒等名义穿梭街巷,逐户送达。
“我们不再聚众,但我们更要深入。”他说,“他们怕的是人群聚集,可他们不怕家家户户亮起的灯。那就让我们变成千百个微弱的光点,照进每一个黑暗的角落。”
行动重启当晚,全城共有一百零三处秘密厨房同时开工。
有裁缝铺在缝纫机下炖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