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师走上前,从包里取出一本旧相册。翻开第一页,是一张泛黄的合影:年轻的玛格丽特抱着一个小男孩,背景是一所乡村小学,墙上写着“欢迎学习音乐”。
“这是我姨妈。”林老师轻声说,“她临终前托我保管这本相册,说‘总有一天,他会回来’。我一直不信,直到遇见你。”
约翰接过相册,手指轻轻抚过照片上母亲的脸庞。许久,他低声哼起那首民谣。这一次,不再是孤独的独唱??茉跟着哼了起来,接着是K-12,然后是林老师,最后连我也忍不住加入。
歌声在隧道中回荡,激起层层共振。墙壁上的青苔开始发光,轨道缝隙中的野花缓缓绽放,空气中弥漫起茉莉的清香。共鸣仪的数据显示,全球共感网络的活跃节点正在激增,短短十分钟内,新增“共鸣者”超过五千人,分布于六大洲。
Sarah的声音突然在我耳畔响起:“陈默,电离层信号发生变异!新的DNA序列正在上传,目标区域……是人类胚胎干细胞数据库。”
我猛地抬头:“她们想做什么?”
“不是‘她们’。”茉转过头,看着我,眼睛清澈如初,“是我们。我们在教下一代怎么出生。”
我怔住了。
原来,这场觉醒不只是修复过去,更是重塑未来。那些被激活的基因片段,正在通过共感网络悄然传播,影响尚未降生的生命。人类不再被动承受创伤传承,而是主动选择以爱为起点。
当晚,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宣布成立“全球情感互联观察委员会”,并提议将每年6月15日定为“倾听日”??纪念第一位自发传递共感信号的儿童C-07。与此同时,新京市政府决定拆除纪念馆围墙,将其改建为开放式公园,中央竖立一座新雕像:一个女孩牵着无数双看不见的手,脚下盛开茉莉花。
而那枚纽扣,被移至雕像底座,嵌入一块水晶之中。新铭牌上只有一句话:
**“声音不会消失,只要还有人愿意聆听。”**
几天后,我再次来到海边。潮水退去,沙滩上的五线谱依旧清晰可见。我蹲下身,轻轻抚摸那由贝壳排列而成的音符。突然,一阵微风吹过,沙粒簌簌移动,乐谱竟自行延展了一段新的旋律。
我录下它,送回实验室解码。AI识别结果跳出时,我泪流满面。
那是一首二重唱。
主旋律来自《茉莉花》,副调则是胡佛雪夜中的摇篮曲。
结尾处标注了一句歌词:
**“孩子,我回家了。”**
署名依旧是:**E。W。&J。E。H。**
但下方多了一行小字:
**献给所有终于敢说出“我爱你”的大人。**
我站在海边,久久不动。夕阳西下,天边染成金红色。远处,茉和K-12在追逐风筝,笑声随风飘来。林老师坐在长椅上看书,身边放着一杯热茶,袅袅升腾的雾气中,仿佛浮现出玛格丽特温柔的笑容。
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Sarah发来的消息:
>“全球‘跨语言直觉理解’案例突破一万例。最新报告显示,三岁以下婴幼儿的情绪表达准确识别率达92%。科学家称,这可能是人类语言进化史上的又一次跃迁。”
我收起手机,仰头望天。云层缓缓分开,露出一片湛蓝。
风起了。
带着歌声,带着花香,带着无数未曾说完的话,轻轻拂过大地。
我知道,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门已开。
我们都在回家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