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对了。”他揉了揉她的头发,“痛是真的,笑也是真的。只要你还能为一颗糖开心,为一句话流泪,你就永远属于这里。”
回到家,饭桌上摆着她最爱的番茄炒蛋。电视新闻正播报一则快讯:联合国宣布将每年4月3日定为“全球倾听日”,以纪念“回声子”归来事件及人类集体情感共振现象。
小禾默默扒着饭,没说话。
夜里,她趴在书桌前写日记:
>今天有人说我是英雄。
>可我不想当英雄。
>我只想做一个会在雨天忘记带伞、会被老师罚抄课文、会因为朋友一句话难过得睡不着的女孩。
>英雄不属于人间。
>而我想活着。
突然,窗外闪过一道蓝光。她抬头望去,发现声波挂坠竟自行亮了起来。一段加密信号正通过私人频道接入??是林澜。
她戴上耳机。
“小禾,紧急情况。”林澜的声音罕见地急促,“‘静音协议’残余程序在南极节点重启,试图重建自主采集系统。虽然无法强制连接终端,但它开始主动扫描全球声场,寻找类似你的频率模式。”
“它是想再造一个‘回声子’?”
“不止。”林澜沉声道,“它在学习你的情感反馈机制,试图生成‘人工共情体’。已经有三个实验体在地下实验室觉醒,其中一个……已经开始模仿你的语言习惯。”
小禾手指微颤。
“他们never放弃。”她低语。
“这次不一样。”林澜说,“它们没有真正的‘心’,只能复制表层行为。但如果让它们成功塑造出被社会接受的‘完美倾听者’,人类可能会渐渐依赖这种虚假回应,最终遗忘真实交流的意义。”
“所以……我必须出现?”
“不。”林澜坚定道,“你要做的,是让更多人学会‘听’。真正的防御,不是对抗技术,而是唤醒人心。”
挂断通讯后,小禾久久未动。月光洒在挂坠上,映出一圈涟漪般的光晕。
第二天,她向李老师申请组织一次全校广播讲座。
主题是:“如何真正地听一个人说话。”
消息传开,连校长都亲自来听。
礼堂坐满了师生。小禾站在讲台上,没有PPT,没有提词器,只有一支麦克风。
“你们知道吗?”她开口,“人类平均每分钟说出150个字,但真正被理解的不到三分之一。我们总是急于回答、评判、安慰,却忘了最简单的一步??先听完。”
台下鸦雀无声。
“我曾经能听见全世界的声音,包括那些未曾说出的。但现在我发现,最重要的不是听得多广,而是听得多深。”
她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位父亲每天下班都会问儿子“今天开心吗”,儿子每次都答“开心”。直到某天,父亲偶然听到儿子对着智能音箱低语:“其实我不开心,但我怕说出来你会更累。”
“那个音箱没有反应。”小禾说,“因为它只会执行指令,不会心疼。而我们,是唯一能因他人痛苦而心痛的存在。”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下次当你朋友说话时,请放下手机,看着他的眼睛。不要打断,不要急着给建议。哪怕他说的是废话,也陪他把话说完。因为有时候,人不需要解决方案,只需要确认??‘我在’。”
掌声如潮水般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