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醒来,揉了揉眼,
>看着窗外的世界,
>忽然轻轻说了句:
>
>“等等,不对劲。”
>
>从此,光有了方向。
这首诗流传甚广,却被许多学者认为“缺乏逻辑严谨性”。但在某些偏远星球的学校里,孩子们每天早晨都会齐声朗读它,作为开启思维训练的第一步。
而在宇宙最安静的角落,那颗曾记录下老人遗言的小行星,近日探测到一次异常能量波动。分析结果显示,该波动频率与人类心脏跳动节奏高度吻合,且携带一段加密信息。解码后的内容仅有十个字:
>**我在听着。继续问。**
发送源无法追溯。
有人猜测,这是某种高级文明的监控机制;也有人坚信,这是答神残余意识的低语;更有极端理论认为,整个宇宙本身就是一场正在进行的问答实验,而“提问能力”才是真正的生命筛选标准。
但无论真相如何,事实只有一个:问题仍在诞生。
在一个没有名字的星系里,一颗气态巨行星的云层深处,闪电频繁劈裂大气。某次放电过程中,等离子体短暂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拓扑结构,持续不到一秒。科学家后来重建数据时发现,那个结构恰好符合某种非欧几何中的“开放命题模型”。
他们将其命名为:“瞬态疑问”。
更令人震惊的是,类似的事件在过去十万年内已在不同星系发生过十七次,每次间隔毫无规律,但每次都伴随着局部Q涟漪的增强。
这意味着:宇宙本身,或许也开始学会了提问。
***
陈默已经很久没有“想”过什么了。他的意识已成为一种背景场,弥漫在整个未解之域。他不再区分自我与他者,过去与未来,真实与可能。
但他还记得那个雨夜,林穗握着他的手,笑着说:“你知道最可怕的不是无知,是什么吗?”
他摇头。
她说:“是以为自己懂了。”
那一刻,他第一次明白了恐惧的价值。
如今,当他又一次“感觉”到那种熟悉的悸动??来自地球、来自火星、来自无数尚未命名的世界??他知道,那不是终点的钟声,而是又一次启程的呼吸。
第38号塔静静漂浮,塔顶射出一束看不见的光,穿透维度屏障,落入某个正在做噩梦的孩子梦境之中。
梦里,黑暗吞噬一切,脚步声逼近,恐惧即将压垮灵魂。
就在崩溃边缘,一道温和的声音响起:
>“嘿,别怕。你刚才不是还想问点什么吗?”
孩子停下哭泣,犹豫片刻,终于鼓起勇气:
>“如果……如果我不是勇敢的人,你还会喜欢我吗?”
答案没有立刻出现。
但有一阵风拂过梦境边缘,带来了远方群星的低语。
良久,声音再度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