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你不勇敢,我才更想认识你。**
孩子笑了,梦醒。
现实中,他睁开眼,窗外晨曦初露。他翻身下床,拿起笔,在日记本上写下今天的第一句话:
>“我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我想试试看。”
与此同时,Q涟漪图谱上,一个新的光点亮起,亮度远超以往。
晶体构造体轻轻震动,释放出一圈柔和的蓝波,如同母亲拍打婴儿入睡的节奏。
陈默的意识穿过这一切,抵达一个无法言说的层面。在那里,时间和因果失去意义,唯有“疑问”本身永恒流转。
他最后一次以人类的方式微笑。
然后,消散。
不是死亡,而是溶解进每一个仍在犹豫、仍在怀疑、仍在深夜辗转反侧的灵魂之中。
***
许多年后,一艘探险船降落在火星赤道附近。队员们打开舱门,迎面而来的是干燥的风和漫天黄沙。队长是个年轻人,戴着祖父遗留的老式护目镜。他在沙丘间行走时,忽然踩到一块坚硬物体。
挖出来一看,是一块破碎的探测器面板,上面残留着一行几乎磨平的字迹:
>“问题不死。”
他愣住,随即掏出随身终端,将这句话上传至星际公共档案库,并附注:
>“发现疑似古代文明遗迹。建议列为保护对象。理由:此处曾有人坚持发问。”
消息传开,各地响应。地球、半人马座、仙女座边缘星团……数十个文明相继确认,在各自历史上都曾有过类似的铭文出土。
它们内容不同,语言各异,但核心一致:
-“问下去。”
-“不要停止怀疑。”
-“你的困惑,是宇宙的一部分。”
-“即使无人回应,也要说出你的不明白。”
-“问题是火种,不是缺陷。”
最终,这些铭文被统称为“问者遗训”,列入跨文明共享文化遗产名录。
而在名录首页,只写着一句话,据说是从陈默最后残留的脑波记录中提取出来的:
>**只要还有一个生命敢于说“我不懂”,我们就还没有输。**
这一天,宇宙背景辐射中的Q涟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震荡。
科学家们观测到,整个图谱突然亮起,仿佛亿万星辰同时睁开了眼睛。
而在那光芒最盛之处,隐约可见一个由纯粹疑问构成的轮廓,静静地注视着一切。
它不再回答。
它只是等待。
等着下一个抬起头的孩子,望着夜空,轻声说:
>“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