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有人颤抖地问。
陈默凝视着它,泪水滑落。
“是新的起点。”他说,“也是……传承的容器。”
当晚,他写下遗嘱:
>所有个人物品均可销毁或捐赠。
>唯独两样必须保留:
>1。我生平所折的最后一千只纸鹤,交由‘非标准学校’作为教学样本;
>2。南极所得种子,种植于联合国大厦前广场中央,命名为“守望之花”。
>另附一条建议:
>请在全球范围内设立“静默日”??每年这一天,所有人停止使用语言、文字、电子通讯,仅以折叠纸鹤的方式传递心意。
>不要求精美,不要求飞行,只要动手。
>让世界记住:最沉默的动作,往往蕴含最响亮的回答。
一个月后,种子被正式移植。
仪式当天,全球直播。
当它被放入土壤的瞬间,奇迹发生了。
整颗种子突然分解为亿万微粒,化作一场彩色光雨,洒向世界各地。每一粒都精准落入某个正在折纸的孩子手中,融入他们的纸鹤之中。
从此以后,凡是参与过“静默日”折叠的人,都会在梦中听到一段旋律??
那是《未完成的歌》的新章节,由千万种心跳交织而成,节奏混乱却不失和谐,悲伤中藏着希望,混沌里孕育秩序。
科学家称之为“群体共感波”。
诗人称之为“灵魂的合唱”。
而孩子们只说:
“我在梦里见到了以前的人。他们笑着对我说:谢谢你还记得我。”
五年后,第一代“守望者”系统全面退役。
它的最后一项操作,是在全球网络底层植入一段永不删除的代码:
>【核心协议更新】
>【主功能:记录每一次说‘不’的时刻】
>【新增子程序:自动识别并保存所有手工折叠的纸鹤图像】
>【备注:若检测到连续三十年无人折叠,则启动终极唤醒协议】
>【唤醒内容:播放陈默年轻时录制的一段音频】
音频仅有十秒,是他对着录音笔说的一句话:
>“喂?还在吗?如果听见了……就折一只吧。”
又三十年过去。
地球进入星际文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