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分。
苍梧岭的枯井旁,来了一个背着相机的年轻人,名叫陈昭,是自媒体博主,专做“失落文明探秘”系列视频。他曾公开嘲讽过“阿禾传说”,称其为“封建迷信包装下的民粹叙事”。
这次前来,本意是为了拍一期解构类节目:《揭开“不信天上声”的心理操控骗局》。
他架好设备,开始讲解:“各位观众,今天我们来拆解一个流传百年的精神图腾。所谓‘三声铃响’,不过是建筑金属热胀冷缩造成的共振现象;至于所谓的‘规则化身’,纯粹是集体癔症的表现……”
话未说完,摄像机屏幕忽然雪花一片。
他重启设备,画面恢复正常,可回放录像时却发现,自己刚才说的话全变了:
>“我一直害怕说出真实想法,怕被网暴,怕丢工作。但昨晚我梦见一个小女孩指着我说:‘你明明知道不对,为什么不讲出来?’今天站在这里,我想说??我错了。有些真相不该被娱乐化,有些牺牲不该被消费。”
他惊骇万分,立刻删除视频。
可就在当晚,这段“篡改版”内容莫名其妙上传至平台首页推荐位,标题赫然写着:
**《我曾嘲笑她,现在我向她忏悔》**
短短十二小时,播放量破亿,评论区涌进数十万条留言:
>“我也做过类似的事,看完哭了。”
>“原来我们都被某种力量守护着。”
>“今晚给孩子讲了阿禾的故事,他说长大要当‘说真话的人’。”
陈昭崩溃般砸了电脑,却在深夜听见卧室传来轻轻敲击声。他循声望去,只见墙上挂着的采访录音笔自动开启,传出一个温柔的女声:
>“谢谢你愿意承认错误。这比一直正确更勇敢。”
他瘫坐在地,泪流满面。
第二天,他注销账号,加入民间口述史采集团队,走遍偏远山村,记录那些从未被听见的声音。
***
多年后,一位哲学家在其著作《沉默的政治学》中写道:
>“阿禾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她牺牲了自己,而在于她让‘牺牲’这个词失去了意义。
>她没有成为烈士,因为她拒绝被纪念。
>她没有成为神明,因为她拒绝被崇拜。
>她只是变成了一种可能性??一种每个人都能触及的、说‘不’的权利。
>正因如此,她从未离去。
>只要还有一个人在黑暗中低声自问:‘真的是这样吗?’
>她就在那里,
>轻轻回应:
>‘你可以不信。’”
书出版那天,出版社收到一封匿名信,里面只有一张泛黄的照片:西北小学的老教室,阳光洒在黑板上,七个字清晰可见。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小字:
>“她说的最后一句‘是’,是为了让你敢于说‘不’。”
编辑将这句话加进了书的扉页。
而在地球另一端的一所中学课堂上,老师正在朗读这段文字。窗外春光明媚,风穿过敞开的窗棂,吹动窗帘,发出沙沙声响。
忽然,铃声响起。
三声,清脆,准时。
学生们停下笔,彼此相视一笑。
没有人解释。
但他们都知道??
那是她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