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凶剑虚影在他身后一闪而没,最终归于《寂灭剑典》的终极真意??绝仙剑意!
“嗡??!”
寂灭之光与生死之意同时没入张远的分身体内!
恐怖的冲突瞬间爆发!
一边是绝对的终结与冻。。。
春分的铃声第四次响起时,远在东海海底三万尺的一座沉没古城遗址中,一块镶嵌于玄武岩壁上的青铜铭牌突然开始共振。那声音并非传入耳中,而是直接在靠近它的生物神经末梢激起微弱电流,仿佛有谁正用指尖轻轻敲击人类意识最深处的鼓膜。考古队的脑波记录仪捕捉到这一现象时,所有队员在同一瞬间做了同一个梦:一个穿灰布裙的女孩站在井边,背对着他们,手里握着一支没有墨水的钢笔。
没有人看清她的脸。
但每个人醒来后,都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上不约而同写下了一句话:“她说的话从来不是说给活着的人听的。”
这句本不存在于任何语言体系中的句子,却像呼吸一样自然地出现在纸页上,字迹陌生又熟悉,像是借用了他们的手,完成一次跨越时间的传递。
与此同时,在西北某处风蚀台地边缘,陈昭带着两名年轻助手正徒步穿越一片被称为“静语荒原”的无人区。十年前他在此立下石碑,刻着“此处无名”,如今石碑已被黄沙掩埋大半,表面爬满细密裂纹,裂缝中竟渗出淡蓝色液体,触之微温,气味如雨后青苔。助手取样检测,发现其成分与人体泪液高度相似,但含有微量未知有机晶体,能在黑暗中发出持续七秒的荧光,频率恰好匹配春分当日地球自转轴倾角投射在地表的波动曲线。
“老师,”一名女学生低声问,“我们到底是在找什么?阿禾的遗骸?还是……她留下的某种信号?”
陈昭没有立刻回答。他蹲下身,用手掌贴住地面,闭眼良久。
“我们在找的,”他终于开口,声音轻得几乎被风吞没,“是一个‘不’字落地之后,会生出什么。”
话音未落,脚下大地传来轻微震颤。三人迅速后退,只见石碑周围的沙层开始缓缓塌陷,露出下方一道圆形石盖,直径约两米,边缘雕刻着螺旋状纹路,中心凹陷处嵌着一枚残缺铜环??正是镇天司文书科官印的形制,但比典籍记载小了一圈,更像是孩童佩戴的护身符。
陈昭颤抖着手取出随身携带的测音铜片,将其放入铜环凹槽。严丝合缝。
刹那间,整片荒原陷入死寂。连风都停了。
然后,从地底传来第一声吟诵。
不是通过空气传播,而是沿着骨骼传导,直接在颅腔内响起:
>“我以不信为种,埋于三百六十丈之下;
>待其破土之日,即是天上之声崩塌之时。”
吟诵共七遍,每遍语调略有不同,如同七个不同年龄的人依次诉说。最后一遍结束时,石盖自行旋转九十度,露出通往地下的阶梯。台阶由黑曜石砌成,每一级都映出踏足者童年最深的记忆片段:有人看见自己第一次撒谎时母亲失望的眼神,有人听见老师厉声呵斥“这题标准答案只有一个”,还有人看到新闻画面里万人齐呼口号,唯独角落一个小女孩捂住了耳朵。
陈昭走在最前。他知道这是考验??不是对体力,而是对意志的筛选。每一步都在逼迫你重新选择:是继续相信那些曾让你安稳的谎言,还是承认自己早已察觉却始终回避的真相。
阶梯尽头是一间圆形石室,中央矗立着一口无水之井,井口仅容一人通过,内壁刻满密密麻麻的文字,全是不同字体书写的“不信”二字,有些苍劲有力,有些稚嫩歪斜,甚至有盲文和儿童涂鸦式的符号。井沿上放着一本薄册,封面已朽烂,只剩三个字依稀可辨:《补遗卷四》。
他不敢贸然翻阅,而是从怀中取出林晚秋临终前所握的那枚铜片,轻轻置于井口。
铜片瞬间融化,化作一缕青烟坠入井中。
下一瞬,整口井亮了起来。
不是火光,也不是电光,而是一种介乎存在与虚无之间的“认知之光”??当你意识到某个长久被忽略的事实时,脑海中闪过的那种清明感。光芒升起的同时,井底传出无数低语,层层叠叠,男女老少皆有,说着同一句话,只是语气各不相同:
“我不信。”
有的愤怒,有的怯懦,有的坚定,有的带着哭腔,有的几乎只是气音,还有的明显是外语翻译过来的生硬表达。这些声音并不整齐划一,反而杂乱无章,彼此冲突、覆盖、对抗,却奇异地形成一种共振,让整个空间微微震颤。
陈昭忽然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