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引发热议。不久后,省残联派人送来一批定制厨具,包括单手可用的削皮器、语音转文字点餐板、防滑砧板架。更有十几个外地家庭写信咨询,希望送孩子来学习生活技能。
林溪一一回信,语气平和却坚定:“欢迎真正想改变的人。但请记住:这里不收怜悯,只收勇气;不要施舍,只要同行。”
秋天到来时,心音厨房迎来了第十六位成员??一个十二岁的盲童男孩,名叫晨光。他母亲在信中写道:“他看不见世界,但他说,他想闻一闻人间烟火是什么味道。”
巴图主动请缨担任他的第一任导师。他发明了一套“触觉教学法”:让晨光用手摸锅的温度、感知蒸汽的方向、通过声音判断油温高低。他还教男孩用手指捻面粉,分辨粗细;用耳朵听水沸节奏,掌握火候。
一个月后,晨光做出了人生第一道菜:番茄炒蛋。虽然蛋有些老,番茄切得大小不一,但所有人都吃得格外认真。
林溪在他作业本上写道:“你看不见颜色,但你知道金黄与鲜红在舌尖相遇的感觉。这,就是最美的画面。”
冬至前夕,林溪再次翻开《味觉档案馆》,在最后一页添上一段话:
>我曾以为,是我给了他们一个家。
>后来才懂,是他们教会我什么叫“完整”。
>石头让我明白,颤抖的手也能托起热汤;
>古丽娜告诉我,沉默的灵魂最会唱歌;
>巴图用一道馍证明,最苦的风沙里也能长出滋味;
>而晨光,他让我相信,即使双眼黑暗,心仍可看见光。
>
>心音厨房从未拯救谁。
>它只是提供了一个空间??
>让那些被世界遗忘的声音,
>终于有机会说一句:
>“我在这里,我也值得被爱。”
>
>明年春天,我们计划建第二座灶台,
>名字都想好了??
>**回声堂**。
>
>到那时,愿更多孤影能找到归途,
>愿更多残缺,成为另一种圆满。
雪又下了起来,轻轻覆盖屋顶、院落、烟囱冒出的白烟。厨房里灯火通明,锅碗瓢盆叮当作响,一群无法正常说话的人,正用双手讲述着世界上最温暖的故事。
风停了,星亮了。
新的一年,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