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声炸裂,闪电劈开苍穹。一道紫光直击桃林中央,竟在锈剑上方凝成漩涡状的光影。那光影缓缓旋转,渐渐显现出一行古老文字,浮于空中,熠熠生辉:
>“火种不灭,薪尽火传。
>剑非为战,面即为誓。
>桃林所在,即是归途。”
众人仰头注视,无人言语。这一刻,他们不再是散落各地的孤影,而是一条绵延千年的河,源头是林知安那一碗面,流向却是未知的远方。
暴雨终于倾盆而下,可炉火依旧不熄。阿澈走进厨房,掀开锅盖,蒸汽扑面而来,模糊了他的视线。他忽然看见??在那氤氲热气中,浮现一张熟悉的脸:林知安穿着旧布衫,坐在灶前,正用筷子搅动面条,嘴角带着温和的笑。
“师父……”阿澈喃喃。
幻象开口,声音轻得像风吹铃:“你看,他们都在学着生火了。”
“可是我怕……有一天我也倒下,没人肯为我合眼。”阿澈低声说,那是他埋藏多年的心事。
“傻孩子。”幻象摇头,“当你教会一百个人点灯,第一百零一个自会为你闭目。这不是报答,是循环??就像春天来了,桃花自然开。”
话音落下,幻象消散。锅里的面好了,阿澈盛出一碗,放在石台上。他没有吃,而是退后一步,双手合十,轻轻鞠躬。
这一拜,不只是祭师,更是承誓。
夜幕再度降临,桃林灯火通明。新来的少年们轮流讲述今日所行:
“我今天陪一个哑巴弟弟写字,他写了三个字:谢、你、好。”
“我去坟地替无名碑扫了雪,点了支蜡烛。”
“我没打那只偷鸡的野狗,反而喂了它半块馍。”
每说完一句,唤心铃便轻轻一响,似回应,似鼓励。
忽然,铃声急促三下!
所有人猛地抬头。桥那边,一辆破旧马车缓缓驶来,帘子掀开一角,露出一只苍白的小手。车上坐着个瘦弱男孩,怀里紧紧抱着一本残破书册,封皮上写着《共感录》三个字。
“他是从南境来的。”盲眼老者拄杖上前,耳朵微动,“听说聋哑学堂解散了,官府说‘心灯计划’蛊惑人心,禁止传播。”
男孩下车,声音颤抖:“老师临走前让我来找桃林。她说……只要这里还有人在煮面,文明就没有输。”
阿澈接过书册,翻开一页,上面记录着孩子们用手语表达的感受:
>“今天我‘听’到了风,它震动笛孔的方式,像妈妈哼歌。”
>“我和健全的孩子一起吃饭,他尝了我的菜,说咸了。我说:‘那你帮我调淡一点吧。’他真的去加水了??原来分享不只是给我吃的,还包括改错的权利。”
泪水无声滑落。阿澈合上书,转身走进厨房。这一次,他亲自下了一百零九碗面,每一碗都放了一片腊肉、三根青菜、一小撮葱花。
当最后一碗出锅,他将《共感录》垫在锅底,让蒸汽浸润它的每一页。他说:“知识不该被锁在高塔里。我们要让它随着香味飘出去,飘进千家万户。”
消息如野火蔓延。三个月内,十七座城镇悄然出现“共食屋”雏形:街角的小摊多摆一张凳子,富商饭局邀请乞丐同席,学堂开设“倾听日”,学生必须蒙眼三天体验黑暗。
与此同时,帝国朝廷震怒。密探首领亲自率三百精锐逼近桃林,宣称要彻底铲除“异端邪说”。大军压境那日,阿澈并未召集抵抗,反而下令打开所有门扉,备好一千碗面,静候来者。
当军队列阵于桃林之外,只见炊烟袅袅,香气扑鼻。士兵们饥肠辘辘,已有数人偷偷溜入,只为一口热汤。统帅大怒,拔剑欲斩逃兵,却被副将拦住。
“将军,您还记得母亲吗?”副将低声问,“她死前最后一句话,是‘要是能再喝一碗家里的面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