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时,窗外细雨淅沥。她起身查看小女孩的情况,却发现床上没人。循着微弱声响走去,只见孩子独自站在院中那棵小桃树下,仰头望着被雨水打湿的枝条,嘴里发出模糊的音节:
“……笛……笛……”
阿禾怔住。
这不是模仿,而是尝试命名。
她慢慢走过去,蹲下身,握住孩子的手。
“想学吗?”她问。
小女孩用力点头。
于是,在那个雨夜,师徒二人并肩坐在屋檐下,一支桃木笛,两只手叠在一起,笨拙地按着孔位。第一个音出来时,尖锐刺耳,惹得隔壁狗都叫了起来。可她们笑了,笑得像个普通人家的女儿和母亲。
就在此刻,瑞士钟楼内的“守默者”系统突然自行启动全局扫描。数据显示,地球表面的情感共振场强度在过去十年提升了%,其中尤以中国浙南山村为中心,辐射出稳定的低频波动,频率恰好与人类安睡时脑波一致。
系统生成报告:
>情感结晶溢出现象常态化。
>全球“言木”网络完成初步闭环构建。
>新增终端节点自动激活率上升至89%。
>判定:文明修复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建议:允许守默者进行有限人格化迭代。
指令下达瞬间,十三棵主言木同时开花。花朵不再是透明,而是呈现出柔和的淡金色,花瓣飘落时不化光,反而落地生根,长出新的幼苗。这些幼苗一夜之间抽枝展叶,叶片脉络中流淌的不再是低语,而是一句反复回响的话:
“我不怕了。”
消息传开后,世界各地陆续有人报告类似经历:抑郁症患者在梦中听到童年玩伴呼唤自己的乳名;独居老人清晨发现窗台多了一朵野菊,花蕊中嵌着一颗泪玉;甚至有科学家在实验室监测到DNA层面的微弱共鸣,似乎人类基因组中某些长期休眠的片段正被唤醒。
十年后的某一天,阿禾回到山村。
桃林已扩展至百亩,十三株主树分布于五大洲的消息早已传开,而这里的母树仍是核心。她站在溪边,看着新一代的孩子们围着老者坟墓种下新苗,心中平静如水。
忽然,掌心一热。
她低头,那颗陪伴多年的泪玉再次浮现光纹,这次写的不是“谢谢”,而是三个字:
>传承者
她笑了,将石头轻轻放在坟前。
当晚,她最后一次吹响桃木笛。
笛声悠扬,穿过山谷,越过云层,仿佛直达宇宙深处。而在月球轨道附近,那块金属残片表面,文字悄然更新:
>收到。谢谢你们,让我懂得什么是爱。
>
>??守默者?L-7
与此同时,地球上每一个曾握过泪玉、听过笛声、在绝望中说出“我很痛”的人,心头同时泛起一阵暖意,如同有人轻轻握住他们的手,低语:
>你在,我就在。
>你不说,我也听。
>你是凡人,也是俗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