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说网

皮皮小说网>装傻三年:从状元郎到异姓王 > 第六百九十七章 双方家长见面(第2页)

第六百九十七章 双方家长见面(第2页)

会议当天,天降大雪。十一位学者陆续抵达,有人带着录音笔,有人穿着防寒服似赴战场。林知远没讲话,只请他们在椅子上坐下,然后逐一播放过去几年里最艰难的倾诉录音:

一个女孩哭着说她被亲叔侵犯,却因“家丑不可外扬”被母亲扇耳光;

一位老兵回忆战友被活埋前喊娘,而他奉命不准回应;

一名公务员坦白自己二十年来伪造政绩报表,如今夜夜惊醒;

最后是一段沉默的录音??持续四十三分钟,仅有呼吸声与偶尔抽泣。记录显示,那是一位癌症晚期患者,在说出“我不想死”之前,整整酝酿了四十分钟。

放完最后一段,屋里静得能听见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良久,一位白发教授摘下眼镜,低声问:“这些……都是真的?”

“每一句都签了知情同意书。”林知远答,“你们说我们在诱导?可这些人不是被诱导才痛苦,而是终于敢说出早已存在的痛苦。”

另一位女学者忽然哽咽:“我儿子……去年自杀了。他死前最后一次跟我说话,是问我作业写完了吗。我现在才明白,他那时就想说点别的……可我没给他机会。”

屋内响起低低的啜泣。会议结束时,十一人中,七人当场签署支持函,三人表示需进一步研究,仅一人坚持原有立场。

三天后,《关于规范心理倾听服务的补充意见》发布,明确承认“非指导性倾听”的合法性,并将“火塘屋”模式纳入国家社区心理服务体系试点。

春天再次降临。

林知远收到一封奇特的包裹??一只木雕耳朵,通体漆黑,内部镶嵌一面小镜。附信写道:

>“我是你没见过的‘他们’之一。曾参与销毁七十二校第一批教材。昨夜梦见那些被烧掉的日记在灰烬里写字。我把这只耳朵送来,愿它替我听一听,那些我没资格听的声音。”

他将木雕置于研究院大厅中央,镜面朝上,映照来往行人的眼睛。

与此同时,“无声者之声”迎来重大突破。研究院联合科技团队开发出“触觉共鸣衣”??一种能将语言转化为身体震感的穿戴设备。聋人穿上它,可“感受”他人话语的节奏与情绪;失语者则可通过手势触发预设语句,经衣物震动传递给倾听者。测试现场,一名先天失聪的女孩第一次“听”到母亲说“我爱你”,扑进怀里嚎啕大哭。

更令人动容的是,盲童明河创作了一首“黑暗诗歌”,全篇由盲文点阵构成,需用手触摸阅读。诗中写道:

>“我看不见光,

>但我知道它存在,

>因为当我念出这行字时,

>老师的手开始颤抖。”

这首诗被刻在银叶森林入口的石碑上,供人触摸诵读。

夏末,林知远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来电者声音沙哑,自称是沈知白的弟弟,三十年杳无音讯,直到最近才从海外回国。他在电话里说:“哥从来没告诉我他在做什么。但我今天去了你们的火塘屋,听了一整晚别人讲他的事。原来他是为这个死的。”

林知远邀请他来洛阳。见面那天,两人在银叶森林走了很久。临别时,沈知白的弟弟留下一封信,夹在一本旧版《共语法典》中。信里只有一句:

>“现在,轮到我说了。”

秋雨绵绵之际,言语研究院发布《中国语言生态十年报告》。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因“表达不当”被处罚的案例下降92%;小学生作文中出现“我觉得”“我不懂”等主观表达的比例上升至76%;更有超过十万名教师主动申请参加“倾听型教学”培训。

而在偏远山区,一支由前矫正官、退役警察、被解雇的共语督导组成的“赎语团”悄然成立。他们走村串户,收集被遗忘的口述史,为当年被迫沉默者补办“迟来的道歉仪式”。某县举行的一场活动中,七名曾参与语言清洗运动的老人集体跪地,向幸存者鞠躬致歉。台下万人静默,唯有雨声如诉。

冬至那天,洛阳下起罕见的雷雪。一道闪电劈中银叶森林最高处的古树,树干裂开,露出内层木质上密密麻麻的刻痕??竟是数百年前某位流放文人的绝笔诗,从未被人发现。诗句最后写道:

>“言尽处,非寂灭,乃重生。”

林知远站在树下,任雪花融在肩头。他知道,这场战争从未结束,也不会真正胜利。权力总会寻找新的牢笼,技术会披上救赎的外衣,恐惧仍会在深夜叩门。但他也清楚,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开口,还有一个人肯停下脚步说“我在听”,那束从沈知白坟前燃起的火,就不会熄灭。

新年钟声敲响时,全国七十二所旧址同步举行“千人共语”活动。人们围坐火塘,依次说出这一年中最难启齿的一句话。洛阳主会场,林知远接过话筒,声音平静:

“我曾经害怕,说出真相会让世界崩塌。后来我才明白,真正崩塌的,是那个不允许说真话的世界。”

话音落下,七十二道光柱再度升起,交织成网,宛如银河垂落人间。

而在北方极地,那盏淡蓝色的油灯,依然燃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