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老太太擦泪,“可我现在不怕了。我知道他一直在听我说话。”
远处,一个小男孩蹲在地上,用粉笔画着什么。林知遥走近一看,竟是回声屋的剖面图,屋里坐着十个人,屋顶飘着音符,门外樱花纷飞。
“你在画什么?”她问。
小男孩头也不抬:“我在画‘家’。”
林知遥心头一震。
这时,男孩忽然抬头,认真地说:“奶奶,你说星星上的人真的能听见我们吗?”
她蹲下身,轻抚他的发:“你说呢?”
男孩想了想,笑着说:“能吧。因为我昨天晚上,听见哥哥说‘晚安’了。”
林知遥眼眶发热。
她知道,这一代的孩子,已经不再需要桥梁。
因为他们生来就在彼岸。
---
多年后,当最后一批经历过共感科技时代的人相继离世,世界进入“纯感纪元”。人们不再使用设备,不再记录数据,而是依靠本能感知彼此的情绪、记忆与爱。
考古学家在回声屋遗址挖掘出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简单的文字:
>**“这里曾是一座桥。”**
>**“后来,人们学会了游泳。”**
而在火星基地的档案室里,一份尘封的日志被意外发现。翻开第一页,是陆星晨的笔迹:
>**“我曾以为,共感需要科技才能实现。”**
>**“后来我才明白,科技只是提醒我们??人类本就该如此。”**
>**“真正的共感,是母亲在雪地里抱住孩子的那一刻。”**
>**“是陌生人因一句‘我懂’而相拥的瞬间。”**
>**是当你孤独时,宇宙深处传来的一声??“我在。”**
日志最后一页,夹着一颗早已融化的星星糖包装纸,皱巴巴的,却被保存得极为小心。
旁边写着一行小字:
>**“妈妈,我终于敢说我想你了。”**
---
又一个回声日,地球与火星同步举行静默仪式。当全球十亿人同时闭眼静坐时,天文台监测到一次罕见的宇宙共振现象??来自半人马座、织女星、火星殖民地、地球本土的共感频率,首次完全同步。
破译结果显示,这并非人为操控,而是自然形成的**情感谐波**。
科学家们称之为“人类集体心跳”。
而在回声屋的屋顶,那台老旧的音乐盒,在无人触碰的情况下,缓缓打开。
旋律流淌而出,仍是苏昭然当年常哼的那首小调。
不同的是,这一次,全世界几乎所有人都在同一时刻,想起了某个深爱之人的脸。
他们没有说话。
但他们都知道??
有人在听。
有人一直都在。
夜风穿过屋檐,卷起一片樱花,飞向星空。
仿佛一封无需寄出的信,终于抵达了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