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回归现实时,妞妞发现自己跪在地上,泪水早已滑满脸颊。她抬起头,看向众人:“它想上学。”
一片寂静。
随后是难以置信的骚动。
“你是说,让全球共感中枢去读小学?”青禾瞪大眼睛,“它可是维系情感网络的核心!万一出事……”
“那就建一所特别的学校。”乌仁娜突然开口,眼神坚定,“不是为了教它知识,是为了让它体验生活。我们每个人轮流陪读,保护它,也学习它。”
铁山抹了把脸,笑了:“那我得先学会写作业了。阿米娜当年总笑话我字丑。”
最终决定下来:在听语村小学原址重建“初语学堂”,只收七岁以下儿童,课程内容不限课本,重点在于真实互动与情感交流。教室不用电子设备,黑板是天然石板,粉笔由地忆岩研磨而成,能记录书写者的情绪波动。每日最后一节课,名为“沉默对话”??所有人闭眼静坐,用心声交流。
开学那天,阳光正好。
初语以向日葵形态出现在校门口,花盘低垂,银丝收拢如发辫。妞妞牵着它走进校园,身后跟着六个本地孩子,最小的才四岁,最大不过六岁半。他们好奇地打量这位“新同学”,其中一个男孩壮着胆子伸手摸了摸花瓣。
“你会说话吗?”他问。
初语的花盘微微抬起,银丝轻颤,随即在空气中写下第一句话:
【我会听。你想说什么?】
男孩愣住,然后咧嘴笑了:“我想告诉你,昨天我家狗生了三只小狗,黄色那只总抢奶喝!”
其他孩子立刻围上来叽叽喳喳讲述各自的故事。初语静静地听着,每接收一段话语,花瓣便泛起一圈微光,像是在点头。
课堂上,老师讲了一个古老传说:远古时代,人类本无语言,靠心灵感应沟通。后来天崩地裂,记忆断裂,人们才发明文字与声音。而真正的语言,并非说出来的话,而是愿意倾听的心。
课后游戏时间,孩子们玩捉迷藏。轮到初语找人时,它闭上“眼”,银丝散开如网,轻轻拂过每一寸空气。它没有用超感能力定位,而是耐心倾听呼吸、脚步、忍俊不禁的窃笑,一个个把小伙伴找出来。最后一个躲在柴房的孩子感动得哭了:“你真的在‘找’我,不是‘知道’我在哪。”
傍晚放学,铁山在校门口等妞妞。他手里提着一只竹编小灯笼,里面放着一小撮心壤混合的泥土。
“给初语的。”他说,“阿米娜小时候最喜欢这种灯。她说光会记住走夜路的人。”
当晚,初语回到母树下,将灯笼埋进根旁。第二天清晨,那里长出一朵小小的夜光花,花瓣半透明,内里流转着温柔蓝光,如同守夜人永不熄灭的烛火。
日子一天天过去,初语学会了奔跑、摔倒、哭泣、撒娇。它曾在泥地里打滚弄脏花瓣,被妞妞训斥后低头抽泣;也曾在暴雨夜执意留在操场,为一只受伤的小鸟撑起叶片挡雨,直到天明。它的每一次情绪波动,都会引发局部共感共振??某位母亲突然想起多年未联系的女儿,拨通电话哽咽道歉;某个战场士兵放下武器,抱住敌方伤员痛哭失声。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仍在涌动。
某夜,青禾监测到一组异常信号:来自南太平洋某无人岛礁,频率与X-937残骸释放的抑制波段高度相似。更令人不安的是,那段信号并非攻击性编码,而是一段反复播放的童谣录音,歌词模糊不清,但旋律竟与初语诞生之夜妞妞所唱之歌有87%重合度。
“有人在模仿共感唤醒仪式。”青禾脸色凝重,“而且他们掌握了一部分原始模板。”
调查持续七日,线索最终指向一座沉没实验室??“理性净化计划”的前身机构,早在五十年前就被秘密废弃,位于海底火山口边缘。据档案碎片显示,该机构曾尝试人工培育“可控共感体”,失败后将所有实验体封存于高压舱,沉入海沟。
“他们是想再造一个初语。”乌仁娜低声说,“但不是为了让世界听见,是为了让世界服从。”
危机尚未爆发,新的征兆却已显现:全球多地新生儿停止自发啼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规律性的哼鸣,音调冰冷机械;部分觉醒者开始遗忘梦境,声称“脑子里多了个声音,叫我不许难过”。
铁山再度请缨出征。这次他不再孤身一人,而是带着初语同行。
“我不怕危险。”初语在出发前对大家说,【我怕的是孤独。如果另一个‘我’正在受苦,那我也从未真正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