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伊斯去看娜斯佳重新上冰的计划遗憾告吹了。门兴经历了这场惨败直接把前任教练闹下了课,重新迎来了新的教练法尔夫。
新官上任三把火,门兴的小伙子们也是充满了干劲,于是罗伊斯放下计划赶回了门兴格拉德巴赫参加训练。
保级队有时会像泥潭般吞噬着相信青春无敌的年轻人,他们挣扎着消耗干了灵气。有时却是天才展现天赋的跳板,他们展示着在这项团队运动中个人英雄主义的光辉。
娜斯佳当然相信罗伊斯会是后一种。
离开了自怨自艾的情绪,在竞技体育的赛场上,他们当然明白这里对胜利的绝对化崇拜。胜利是唯一目标,是衡量一切价值的终极标准。
对失败的零容忍。失败意味着被遗忘、被淘汰,甚至被视为耻辱。
对代价的漠视或歌颂,身体的伤痛、精神的孤独、道德的模糊地带,都被视为胜利的必要成本,甚至被美化为“勋章”。
极端的个人主义与孤独感,弱肉强食的隐喻,对人性温情的剥离,永无止境的欲望。这都是在公众看不到的背后被默认接受的。
他们选择了这条道路,再多对这些的厌恶也不过是因为赢的不是自己,这就是一个赢者统吃的世界。
在现场经历了斯坦福桥惨案后娜斯佳本来觉得任何足球世界的惨痛都不会再打动她了。
她也是运动员,一个同样有遗憾的运动员,她对别人失败有些麻木了。
但是罗伊斯的泪告诉她,谁的痛苦不是痛苦,谁的遗憾不是遗憾。被忘记了很久的足球热情飞蛾扑火般的重燃了。
这样亲密而又相通的负距离无比难得。虽然这就像冷凝喷雾,治标不治本。
娜斯佳也坐飞机离开了门兴格拉德巴赫,这个周末有几项安排,时间由不得她浪费。
这几个月来她一直在奥托·法尔肯伯格戏剧学校学习。
小时候在家族的第一次寡头清洗的震荡下她被送离了俄罗斯,连德国也带不下,布莱克伍德也还在继承人之战中,她带着十几个保姆佣人住进了梅菲尔,就是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娜斯佳找到了一个绝佳的爱好。
那时候的娜斯佳英语说的并不通畅,在家里面俄语和德语是主流语言。于是她加入了威斯敏斯特公学的戏剧社以加强英语。
出人意料的,小小的娜斯佳展现了对舞台,对目光无与伦比的掌控力与热情。很快她就不止于此。
她的家庭,威斯敏斯特公学有强大的人脉,不用签约儿童经纪公司,很快她就被内推进入了西区的几个剧组。在《雾都孤儿》《安妮》《狮子王》中串演各种角色。
几个月以后她获得了机会第一次在阿波罗维多利亚剧场饰演《音乐之声》中的格蕾特。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西区剧场她也成了斯坦福桥的常客。在寡头风波中置身事外的阿布成了她的竞技体育上的启蒙导师。
她坐在他旁边见证着阿布拉莫维奇从一位包厢观众到蓝桥新王。在阿布第一次在斯坦福桥看台的亮相中,她是坐在旁边的一个金发小女孩。
那时阿布还被渲染成一个用心险恶的挥舞着卢布玷污了足球的俄罗斯寡头。
不过马上她回到了俄罗斯,这里没有那么浓厚的演艺氛围,足球也不是她熟悉的样子。
她开始学习更多的东西来展现她无处安放的表现力。
从之后的经历来说音乐剧和花样滑冰是相辅相成的但对于娜斯佳来说滑冰更多的是工作,而音乐剧是生活。
而为了花样滑冰这几年她已经极简化了生活,简直活成了一个清教徒。
来到了德国她重新丰富了生活。
上学,聚会,参加剧团。她知道这可能是一种对于痛苦的逃避,可那又怎样呢,她不可能一辈子只滑冰。
这几个月的尝试让她有点想起在冰场外她依旧可以是舞台上的超新星。
她参加了几次《伊丽莎白》的小舞台试演。虽然德国音乐剧可以说得上有最简陋的舞美但是德奥的音乐剧创作称得上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