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经过剑门关,二人登高望远。秦岭苍茫,蜀道蜿蜒,夕阳如血,洒在千山万壑之间。
李昭吟道:“巍巍乎高山,荡荡乎流水。知音既遇,何惧路长?”
杜陵接道:“纵使风波恶,肝胆两昆仑。从此携手行,不负平生魂。”
二人相视而笑,策马前行。
京城之中,风云正起。内阁首辅病逝,九卿会议推选新人。东南倭患复炽,北虏骑兵屡犯边塞。民间流民四起,税赋沉重,士林清议沸腾。这是一个变革将至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而他们,正赶赴这场时代的洪流。
数月后,会试揭晓。李昭高中一甲第二名榜眼,杜陵位列二甲第五,赐进士出身。殿试对策中,李昭提出“养士先养民,治国先安农”,主张减免江南重赋,兴修水利;杜陵则上《变法十议》,倡设地方议事局,裁撤冗官,整顿盐铁,震动朝野。
皇帝召见二人,问曰:“卿等皆出自寒门,何以有此远略?”
李昭答:“臣生于陇亩,见百姓胼手胝足而不得温饱,故知政在利民。”
杜陵答:“臣读圣贤书,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苟利于国,虽万死其犹未悔。”
帝为之动容,叹曰:“朕得此二子,胜得十万雄兵!”
自此,李昭入翰林院编修国史,杜陵授刑科给事中,专司监察。二人虽分职各异,然志同道合,每遇大事,必密议而后行。
某夜,紫禁城值庐之中,烛火通明。
李昭执笔校勘《洪武实录》,忽见一段记载:“洪武十五年冬,太祖谕礼部尚书曰:‘礼非死物,当为治用。拘古而不化者,不足与议政。’”
他心头一震,急忙唤来杜陵。
杜陵细看良久,潸然泪下:“原来……原来我不是杜撰。那一句话,真真切切出自太祖之口。我终于还了历史一个清白。”
李昭握住他的手:“你也为自己争回了一个清白。”
多年以后,李昭官至礼部尚书,主持修订《大明会典》,首倡“教育均等”,令各省设立义塾,贫家子弟皆可入学。杜陵累迁都察院左都御史,整肃吏治,平反冤狱三百余件,民间呼为“杜青天”。
二人晚年归隐蜀中,在峨眉山下共建书院,名为“双星堂”。堂前立碑,铭曰:
“诚者,天之道也;勇者,人之责也。
微光可成穹窿,真言足以动乾坤。
此地所传,非止文章,乃士魂也。”
每逢春秋,学子云集,诵读之声不绝于谷。
又有野史记载:每逢雷雨之夜,贡院旧址常现两道光影,一温润如玉,一凛冽如剑,盘旋于衡鉴堂上空,久久不去。守院老卒言:“那是两位解元归来,巡视他们曾经照亮过的土地。”
而当年那两份并列的朱卷,历经战火辗转,终被收藏于国子监珍本阁。卷首题签,乃张彦亲笔所书:
“斯文在兹,道统不灭。
双星耀蜀,百代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