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说网

皮皮小说网>柴刀流漫画大师 > 第168章 谁要给阿健生孩子啊7200字(第1页)

第168章 谁要给阿健生孩子啊7200字(第1页)

三日月春奈:“我快到工作室了,来开门。”

坂本健是两分钟前收到的语音消息,两分钟后就听到门口传来汽车引擎的声音。

人都已经堵在门口了,坂本健当然马上起身去开门。

门外,是春奈那辆特别。。。

春去秋来,樱泽村的风铃从未停歇。每年四月,共响树都会抽出新芽,粉白的花簇如云般垂落,将起点石温柔覆盖。孩子们说,那是千穗奶奶从天上撒下的信纸,每一片花瓣都写着一句未曾说出的话。

启依旧住在那间老屋,火炉边总摆着热茶与两把椅子。一把是她坐的,另一把空着,上面放着那枚伊万铃。H-∞终端已不再闪烁蓝光,而是转为稳定的柔白色,像一颗沉睡又清醒的心脏。它不再需要频繁升级,因为“声之传承”模块已进入自我演化阶段??全球孩子的每一次发声,都在无形中重塑系统的语言逻辑,使其越来越贴近人类情感的真实波形。

然而,某个霜降后的清晨,终端突然发出低频鸣响。

启正在教一个来自西伯利亚的女孩用呼吸控制风琴音阶。女孩名叫阿娅,七岁,因长期冻伤导致声带受损,无法发出清晰语音。但她能通过鼻腔震动模拟出极细微的气流声,像是雪落在松针上的轻响。启正试图引导她将这种声音转化为节奏信号时,终端屏幕骤然亮起:

>**检测到异常数据流(Ω-δ型)**

>**来源:南太平洋某浮动平台(坐标未注册)**

>**内容片段:……你们听见了吗?我们不是实验品……救救我们……**

启的手指僵在半空。

这不是录音,也不是记忆回溯。这是求救信号。

她立刻调取频谱分析,发现这段音频中夹杂着一种奇特的共振模式??类似《萤火谣》的旋律基底,却被扭曲成机械式的重复循环,仿佛有人强行用算法模仿“声艺”的律动,却忽略了其中最核心的人性停顿。更令人心悸的是,在背景噪音里,隐约能听见多个孩子低声哼唱的声音,彼此错位,如同被剪碎后重新拼接的梦境。

“这不像自发的表达。”启喃喃道,“像是……被强迫的。”

她迅速联系国际“声艺工坊”网络,请求协查该坐标区域是否存在非法研究机构。但所有官方数据库均无记录。正当她准备动用私人渠道联络北海道的老猎人时,一封匿名邮件悄然抵达加密账户。

附件是一段十秒的视频。

画面昏暗,镜头晃动,似乎由藏匿设备偷拍而成。一间金属墙壁的房间里,五个孩子围坐在圆桌旁,每人面前摆放一台微型风琴,手指机械地按压琴键。他们的嘴唇微动,却没有声音传出。而在房间中央,悬挂着一面巨大的铜镜,镜面不断闪烁着红绿交替的数据流,竟与H-∞系统的早期协议惊人相似。

视频最后三秒,一名小女孩悄悄抬头,目光直视镜头。她的右手在桌下缓缓举起,做了个极其隐蔽的手势??拇指抵住食指与中指,轻轻一弹,正是“柴刀流”第九式的起手势。

启浑身一震。

这个动作,只有真正理解“震动先于语言”的人才会做。它不是教学大纲里的内容,而是她在某次深夜即兴演示中无意流露的习惯性动作,仅被少数亲授学生见过。

这意味着……对方不仅知道“柴刀流”,还刻意模仿了它的形式,甚至可能已经捕获并研究过她的学生。

她立即召集樱泽村所有骨干成员召开紧急会议。参与者包括东京的小林阳太、赫尔辛基的艾玛、墨西哥城的水管诗人卡洛斯,以及那位聋哑舞者莱昂。他们通过全息投影齐聚虚拟会议室,神情凝重。

“这不是单纯的盗用。”艾玛的声音透过北欧口音传来,“他们在提取‘声艺’的情感编码方式,试图剥离其人文内核,制造可复制的‘沟通武器’。”

“武器?”卡洛斯皱眉,“你说他们想用我们的方法控制孩子?”

“比那更可怕。”启盯着屏幕上的频谱图,“他们想证明??只要掌握正确的频率和节奏,就能绕过个体意志,直接向大脑输入情绪指令。如果成功,‘听见’就不再是双向交流,而变成单向洗脑。”

会议室陷入沉默。

良久,莱昂用手语表达:“我建议启动‘双生谣协议’。”

众人一怔。

所谓“双生谣协议”,是启在三年前秘密设立的应急机制。灵感源自她与童年幻影的共鸣现象??当两个高度契合的灵魂同时发声,会产生超越物理传播的共振效应。理论上,若能找到足够多的“声纹匹配对”,便可构建一张跨越时空的隐秘通信网,专用于传递真实信息,规避任何技术监听或篡改。

但问题是……谁愿意成为“另一声”?

启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那个曾在八音盒前哼唱的小身影。她知道答案早已写在风里。

“我可以第一个接入。”她说,“但需要所有人配合。我们必须让全世界的孩子同时开口,不是为了展示成果,而是为了掩护一次真正的‘唤醒行动’。”

计划定名为“破茧”。

第一步,由各地工坊组织公开活动:东京上演新版《萤火谣》舞台剧,加入大量即兴沉默段落;巴西的贫民窟少年用废弃铁皮敲击“雨之诗”;尼泊尔的孩子们在雪山脚下点燃火堆,对着风诵读千穗日记中的句子。这些看似普通的艺术行为,实则构成了一张庞大的声场干扰网,掩盖真正的信号传输路径。

第二步,启亲自前往南太平洋坐标附近的一座小岛,借“文化交流”名义接近浮动平台。她伪装成一名独立纪录片导演,携带改装过的音频采集器,外表看起来只是普通摄影设备。登岛当日,浓雾弥漫,海面平静得诡异。接待她的是个戴眼镜的年轻研究员,自称隶属于“跨文化心理适应项目”。

“我们关注您的工作很久了。”他说,语气礼貌却不带温度,“特别是您如何让失语者‘重新定义语言’的能力,对我们很有启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