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人学习国语的热情还是工资高,海外来的许多企业,只有国人开办的真正讲平等,干活不仅能拿到钱,还能学到真技术。
就比如这位厨房大妈,她现在已经学会了湘菜,常年在厨房做事,临期食品或者当日吃不完的饭菜她都能带回家,可以养活家里好几口人,同时还有工资收入。等过几年,她还想让大女儿也来上班,做个前台接待之类的职位,多懂一门外语就是吃香。
南外建的人也介绍经验。他们开办企业,做当地工程,用工比例这方面的处理有独家秘诀,增加了许多看起来不太正式的“正式编制”岗位。
比如正常国内施工企业,可能需要不了那么多后勤和小工,这里就招聘一水的后勤人员,优先女性,尤其是那种单亲家庭,还给她们提供各种帮扶,就比如营地里居然有托幼所。
这些单亲家庭的妈妈们来工地打工,什么安全“监督”、打扫帮厨这都是很重要的岗位,女性更细心。而她们的年幼子女不能丢在家里没人管,来工地这里,企业给统一免费照顾。照顾就要用人啊,于是这就解决了很多当地人的岗位编制问题。
所以在营地里溜达着很多当地人,大部分就是这样的“后勤”人员。女职工大部分就“内部消化”了。女工本来就比男工便宜,这还带动了当地的女工就业率,是当地管理者能出的政绩。
还有一些想认真学技术的工人,无论男女,自然可以从小工往专业工人转换。不认真的学不会的,就继续做力气活,干一两周觉得累,都不用他们给开除,许多安全“监督员”盯着看呢,每周评比,优胜劣汰直接扣钱,人家自己就不来了。反正小工有很强的替换性。
如此一来,只要合同规定好国内和当地人用工比例,南外建这里总是能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可以找到当地最优秀的工人,也能管的住这些工人,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
南外建这边的负责人也是姓刘的,与刘老板还是老乡,说话口音近似。不过刘总是学电工出身的老工程人了,头发斑白,自称大半辈子都在工地上混,海外也闯荡了十来年。他再有两三年就想退休回国了。
刘总敏锐发现了林若妍只想做短期项目,那么他这里能提供的施工服务其实更合适。而且刘总想着回国后也要找个更舒服的退休“返聘”工作,去林若妍这样的房产私企当顾问岂不是正好呢?
利润从哪里来
刘总有了自己的计划,看林若妍的眼神越发和善,对林若妍的项目自然很上心。在言谈间委婉表达出了自己对未来的期许,因此也很愿意在目前玻瓦国的项目上能达成合作,为了表达诚意,他的报价比另外两家施工企业低了不少。
林若妍听话听音,自然猜到了刘总铺后路的打算,她虽然已经有老焦这样的大拿,不过她的项目未来也是遍布国内多地,能有刘总这样的高手加盟,肯定是好的。
那么就在这边项目上合作一把,试试双方的实力和诚意。
施工队初步就定南外建了。设计单位,林若妍还要回去和京市的大设计院聊一下。
现在国内地产行情火爆,一般设计人员不会想出国做项目,很多国企大院的海外项目,都是援助不发达地区,比如非洲和中亚一些穷地方,哪怕补贴高,但是气候恶劣,还有战乱等生命威胁,回应者都是为了提干才会当任务去做,赔钱赚吆喝。
林若妍这边接的不是援建,而是商业化很强的成套项目中的一环。这比援建项目的设计费高多了,南美这边的工作条件也比非洲好。她要优选国企设计院做过海外项目的专家来。
大国企的员工比私企觉悟高,技术能力也强,开辟出海外战线是迎合国家大战略,提前布局说不定能行。一家谈不拢,就多找几家,总有愿意去海外尝鲜的。
从现实世界来的林若妍知道,国内的房产市场不会一直火爆,住宅设计费几十年不涨价,地产甲方的要求却与日俱增。如果一直做国内市场,效益会越来越低,内卷越来越严重。大院设计费三十块一平米,私企八块就敢接,比低价拼不过,那就要想其他的路子开拓市场。
这些道理,她相信大设计院的领导应该能明白。
林若妍一定拉上设计院而不是自己的设计部做海外项目,就是想尽量节省自己的人力。
按照原书剧情,玻瓦国的黄金发展期也就是现任总统在世时这十年左右,她的房建项目争取两三年内搞定,收回投资,不求盈利多大,十几个亿进出做平也可以为她本人续命。
更何况,根据她走访调查,做房建还真有得赚。当地石油等资源便宜,用未来产出的资源评估抵押贷款,我国借钱给他们,他们用借款购买我们的服务,最终就用资源来还。
这就让玻瓦国并不需要太多外汇,花起借款也不过是银行走账的资料而已,感觉不明显。房建从设计到施工,我们的项目要价比欧美便宜,还足够快,两三年平地造新城见成效,基建狂魔不是白叫的,当地当然愿意花大价钱购买。
这世上什么最贵,除了人才就是时间了。用他们那比矿泉水还便宜的石油换金钱,用钱换时间,那肯定划算。等欧美那些半年才能做完设计,五六年才能盖出一栋楼的速度,大选早就过去了。
至于房建的利润呢,当地只要给好了地,平地建新城总包工程交钥匙,每平米报价当然好几千块钱,实际成本两千以内就能控制。这中间差价就是房企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