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说网

皮皮小说网>食骨記 > 大都羊角市草原乳酪牧人乡愁(第2页)

大都羊角市草原乳酪牧人乡愁(第2页)

陈墨接过热奶,喝了一口,温暖的奶液滑过喉咙,带着淡淡的牧草香,暖遍全身。他放下碗,从包袱里拿出《味魂录》,对孛儿帖说:“孛儿帖姑娘,我想把你这草原乳酪的做法记下来,写进我的食谱里。这样,以后不管我走到哪里,都能记得这乳酪的味道;也能让更多人知道,大都羊角市有个叫巴图的蒙古牧人,有个叫孛儿帖的草原女子,他们用乳酪,传承着草原的温情。”

孛儿帖愣了愣,随即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好啊。这乳酪是巴图教我做的,能记下来,是好事。我现在就教你,怎么熬煮草原乳酪。”

那天晚上,孛儿帖坐在灶台旁,一边搅动着锅里的鲜奶,一边给陈墨讲解草原乳酪的做法,陈墨则拿着炭笔和布帛,仔细地记录着,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做草原乳酪,得用新鲜的鲜奶,最好是草原的牛奶,要是没有,大都的鲜奶也可以,但要多熬煮一会儿,让奶味更醇厚。”孛儿帖用木勺舀起一勺鲜奶,看了看浓度,“先把鲜奶倒进铜锅,大火烧开,然后转小火,慢慢熬煮一个时辰,期间要不停搅拌,防止糊底。等鲜奶熬到原来的一半,就加入沙棘果泥,继续熬煮半个时辰,让沙棘的味道融入奶中。”

陈墨在布帛上写下“食材选备”,然后按照孛儿帖的说法,一一记录:

鲜奶:一升,选用新鲜的牛奶,草原牛奶最佳,无草原牛奶可用普通鲜奶替代;

沙棘果:两百克,洗净后去核,捣成泥状(若用干沙棘果,需提前用温水泡软);

白糖:五十克,根据个人口味调整,中和沙棘的酸味;

盐:少许(约一克),提鲜增味,让乳酪口感更丰富;

草原牧草粉:五克(可选,巴图生前会加入少许磨碎的干牧草粉,增加草原风味,若无可用少许薄荷粉替代,模拟清新感)。

“熬煮好的奶糊,要倒进陶罐里,密封好,放在阴凉处发酵两天。”孛儿帖继续说道,“发酵好后,乳酪会变得浓稠,像凝固的酸奶,这时就可以取出来,切成小块,撒上少许沙棘粉,就能吃了。要是想保存得久一点,可以把乳酪放在通风处晾干,做成干乳酪,能放一个月。”

陈墨又在布帛上写下“制作步骤”,详细记录:

处理沙棘果:新鲜沙棘果洗净,去除果核,放入石臼中捣成泥状,备用;若用干沙棘果,需用温水浸泡两个时辰,泡软后捣成泥;

熬煮鲜奶:铜锅中加入鲜奶,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持续搅拌熬煮一个时辰,至鲜奶浓缩至原体积的一半,期间需不停搅拌,避免糊底;

加入辅料:放入沙棘果泥、白糖、盐,若喜欢草原风味,可加入少许草原牧草粉,继续小火熬煮半个时辰,至奶糊浓稠,用木勺舀起能缓慢滴落即可;

发酵成型:将熬好的奶糊倒入干净的陶罐,密封后置于阴凉处(温度约十至十五摄氏度)发酵两天,至奶糊凝固成浓稠状;

成品处理:发酵好的乳酪可直接切成小块食用,撒上沙棘粉风味更佳;若需长期保存,可将乳酪切成小块,放在通风阴凉处晾干,制成干乳酪,密封保存。

写完步骤,陈墨放下炭笔,指尖轻轻拂过布帛上的字迹,脑海中浮现出巴图在草原熬煮乳酪的身影——他站在奶桶旁,木勺搅动着鲜奶,眼神里满是对家人的牵挂;又想起孛儿帖和阿古拉种牧草籽的模样,小手捧着泥土,眼里满是期待。他顿了顿,拿起炭笔,在步骤下方添上一段小字注解:

“此草原乳酪初藏牧人乡愁,酸香奶醇中含未圆之约,食之若见暴雪护桶身影;今释温情于牧草籽芽,暖得纯粹,似草原春风拂心。巴图以生命护鲜奶,以草籽寄思念,将对草原的眷恋、对妻儿的爱,都熬进这淡黄酪体之中;孛儿帖以铺为家,以酪为念,让丈夫的心意,随每一块乳酪传递。今记此谱,不仅为传制酪之法,更为传一份草原深情:乡愁无关远近,只消一口奶香、一粒草籽,便能跨越山海。愿尝此酪者,皆能忆起:大都羊角市曾有牧人巴图,以酪为媒,以爱为寄;亦愿此后做酪者,皆能在熬煮时藏入心意,让寻常乳酪,也成情感之载体,让草原的辽阔与温情,永远萦绕在食客心头。”

落款处,陈墨写下“元代大都羊角市,陈墨记于孛儿帖草原乳酪铺”,而后又想起阿古拉说的“要把乳酪分给小伙伴”,便又在注解旁添了一行小字:“阿古拉童趣:乳酪可切成小块,与伙伴分享,酸香能拉近距离,亦显草原人的热情。”

写完,陈墨小心翼翼地将《味魂录》叠好,放入包袱中。窗外的月光透过乳酪铺的窗棂,落在铜锅上,与油灯的微光交织,温柔得像一块刚做好的草原乳酪,暖得人心头发软。孛儿帖凑过来看了看,指着布帛上的字,眼眶泛红:“这字里行间,都像巴图还在一样……他要是知道,肯定会很开心。”

四、草芽初绽,魂归草原(续)

几株嫩绿的草芽正从土里探出头来,嫩得像刚睡醒的孩童,在晨光中泛着淡淡的光泽。阿古拉蹲在花盆旁,小心翼翼地伸出小手,轻轻碰了碰草芽,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灿烂的笑容:“娘,你看,这就是草原的草!阿爸没有骗我,它真的这么绿!”

孛儿帖站在一旁,看着草芽,又看着阿古拉的笑容,眼泪不知不觉掉了下来,却带着欣慰的暖意:“是,这就是草原的草……巴图,你看到了吗?阿古拉看到了。”

就在这时,陈墨怀里的银汤勺突然泛起明亮的淡绿色光晕,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柔和。光晕中,巴图的身影缓缓浮现——他还是穿着那件深色的蒙古袍,腰间别着弯刀,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眼神里满是欣慰。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阿古拉,看着那几株草芽,然后慢慢走向孛儿帖,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像是在安慰,又像是在告别。

阿古拉似乎感觉到了什么,突然抬起头,对着空气喊道:“阿爸!是你吗?我看到草原的草了!你什么时候回来带我去草原啊?”

巴图的身影顿了顿,弯腰摸了摸阿古拉的头,虽然阿古拉看不到他的手,却像是感受到了温度,露出了更开心的笑容。然后,巴图转身,朝着草原的方向挥了挥手,身影渐渐变得透明,像被晨光融化的雾气,慢慢消散在空气中。银汤勺的光晕也随之暗去,只留下一丝淡淡的牧草香,萦绕在乳酪铺里。

孛儿帖知道,巴图这一次是真的放心了,他的牵挂,终于随着草芽的绽放,找到了归宿。她蹲下身,抱着阿古拉,轻声说:“阿爸听到了,他在草原上看着我们呢。以后我们好好照顾这些草,等它长得像草原一样茂盛,阿爸就会知道,我们没有忘记他。”

接下来的日子,乳酪铺里的牧草香变得格外温暖。孛儿帖会在熬煮乳酪时,特意摘一片新鲜的草芽,放在铜锅旁,像是在和巴图分享;阿古拉则每天放学都会给草芽浇水,还会跟它说学校里的趣事,仿佛在跟阿爸汇报。客人们来买乳酪时,总会被花盆里的草原草吸引,听孛儿帖说起巴图的故事,然后捧着乳酪,感叹这是“藏着草原与爱的味道”。

陈墨在大都又停留了半月。他看着草芽一天天长大,看着乳酪铺的生意越来越红火,看着孛儿帖和阿古拉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心里满是欣慰。离别的前一天,他帮孛儿帖把草原乳酪的食谱抄了一份,交给她:“孛儿帖姑娘,这份食谱您留着,以后若是有人想学,您就教给他们,让巴图的心意,能随着乳酪,传到更远的地方。”

孛儿帖接过食谱,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贴身的荷包里:“陈公子,谢谢你。若不是你,我们永远都解不开心里的结。这乳酪铺,这草原草,还有这份食谱,都是你留给我们的礼物。”

离别那天,阿古拉把那把刻着自己名字的蒙古刀,偷偷放进了陈墨的包袱里。他说:“陈公子,这把刀送给你,你看到它,就像看到草原的阿古拉,看到草原的草。”

陈墨背着包袱,站在羊角市的巷口,回头望去,孛儿帖正抱着阿古拉,站在乳酪铺门口,花盆里的草原草在晨光中轻轻摇曳,像在挥手告别。他摸了摸包袱里的蒙古刀,又摸了摸怀里的《味魂录》,里面记录的草原乳酪食谱,字迹工整,仿佛还留着熬煮时的奶香。

马车驶离大都,羊角市的轮廓渐渐模糊,可那股草原乳酪的酸香,却像刻在了记忆里——它藏着巴图对妻儿的爱,藏着孛儿帖对丈夫的思念,藏着阿古拉对草原的向往,更藏着跨越山海的温情。陈墨知道,这份味道,会和银汤勺里的淡绿色光晕一起,永远留在他的旅程中,提醒他:乡愁无关远近,爱意不分民族,只要心里藏着牵挂,哪怕一块乳酪、一株草芽,都能成为连接思念的纽带,让温暖永远传递。

此后多年,每当陈墨翻开《味魂录》,看到草原乳酪的食谱,都会想起大都羊角市的那个清晨——嫩绿的草芽、温暖的光晕,还有那个笑着消散的蒙古牧人身影。而那份带着牧草香的乳酪,也成了他心中“最像草原的味道”,永远留存着元代大都各族交融的温情与善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