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不断接触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讲解方式,
他开始更清晰地感受到,
音乐不仅是技术和风格,
还有每个人背后的世界。
而他自己,
正站在这些世界交汇的地方。
不是去选择,
而是在慢慢形成属于自己的那一条线。
但他并不否认,那种差异对自己有很清晰的影响。
相比之下,维拉的方式显然更适合他。
维拉讲的是结构、重心、逻辑。
每一次修改,都是建立在对整体框架的理解之上。
哪怕是情感处理,说的也不是“多一点”“少一点”,
而是这个音为什么在这里成立。
这种理性拆解,对他来说更直观。
因为他本身就习惯先分析,再进入情绪。
而唐屿不一样。
唐屿的教学,更多是感性驱动。
他很少解释“为什么”,
而是更在意“是不是像”。
像不像贝多芬,
像不像舒曼,
像不像你自己。
他的判断,很多时候是从音色、呼吸、身体状态出发,
更接近一种“肌肉记忆”的引导。
江临舟并不觉得这有高低之分。
只是知道,那种方式对他来说,
更像是放大,而不是搭建。
而陈雨薇,正好站在唐山
她对音乐的反应,是直接的。
情绪来得快,起伏也大。
在某些时候,
这种特质会让她在舞台上格外有感染力,
像音乐从她身体里自然冲出来。
但同样,也会让她的状态变得更不稳定。
某几天,她在大师课上的表现,
甚至让人眼前一亮。
但也有时间,
她的演奏明显是被当下情绪牵着走,
失去了一部分她原本的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