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说网

皮皮小说网>大哥别卷了,你都卷成汉中祖了 > 第189章 阳谋太狠刘备你不讲武德求追订求月票(第2页)

第189章 阳谋太狠刘备你不讲武德求追订求月票(第2页)

七月十五中元节,山下传来噩耗:逆命书院遭查封,房屋尽毁,藏书付之一炬。赵延被捕,押往成都受审,途中跳江失踪。费婉率数十学子突围而出,藏身深山,继续秘密刊印《逆命录》。

刘珩闻讯,静坐三日,未发一语。第四日清晨,他独自登上金顶,在焚命炉遗址前点燃一堆篝火,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手稿投入火焰。火光映照着他苍老的脸庞,眼神却愈发清明。

“烧吧。”他低语,“文字可以毁,思想不能囚。只要还有人愿意读、愿意想、愿意说,它们就会重生。”

火熄之后,他返身下山,途经“醒心亭”,见柱上不知何时被人刻下一行新字:

>先生不必悲,我们仍在。

他驻足良久,轻轻抚摸那几个字,嘴角泛起一丝笑意。

入冬后,一场罕见的大雪封锁了峨眉山路。村民无法上山,整整四十日不见人影。待雪化时,几名孩童冒险探望,推开门扉,只见屋内整洁如常,药罐尚温,床榻叠放整齐,唯独不见刘珩踪影。

案上留有一信,署名“山居老人”,内容简短:

>吾将远行,或归南中,或隐江湖。勿寻,勿念。若见少年执书辩论于野,则是我魂归来。

众人愕然,四顾茫然。唯有那口铜钟,仿佛感应冥冥,于当日午时自行鸣响九声,响彻山谷,惊起飞鸟无数。

自此,每年春祭,逆命书院旧址总会响起九声钟鸣,据说是由一群匿名义士轮流守护铸造的新钟所发。而蜀中各地私塾,纷纷改《三字经》首句为:“人之初,非天定,性可转,命可逆。”

百余年后,南北朝分裂,战火纷飞。然巴蜀之地屡经兵燹而不乱,皆因乡绅自治,民选里正,兴修水利,共抗灾荒。史载:“蜀人不信天命,唯信合力。”

唐贞观年间,魏征奏对太宗曰:“治国之道,莫先于使民敢言。”太宗问:“何处可鉴?”魏征呈上一部《蜀政考》,其中专列“逆命之风”一章,详述刘珩事迹。李世民阅罢叹曰:“此人若生朕世,当授以宰相之位。”

而民间传说愈演愈烈。有人说刘珩并未死去,而是化作一名游方郎中,行走天下,专治“麻木之症”??那种让人甘愿服从压迫的病。也有人说,他曾现身安史之乱时的洛阳,手持铜铃残片,唤醒被困百姓逃离火海。

最神奇的说法流传于敦煌壁画中:第231窟东壁绘有一幅《破命图》,画中一位白发老者立于高山之巅,左手执铃,右手指天,脚下裂开大地,无数男女挣脱锁链爬出深渊。题记仅八字:

>**不服者生,逆命者昌。**

时光流转,千年倏忽。至宋明之际,《逆命录》已成为儒林异端经典,列入禁书目录,却仍在地下广为传抄。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曾言:“吾之致良知,实受蜀中逆命一脉启发。”

清末维新志士谭嗣同临刑前夜,于狱中手书绝笔,引用刘珩遗诗最后一句:“若问英雄骨,散作种田烟。”并加批注:“英雄不在庙堂,而在田垄之间。”

近代以来,每逢变革之际,总有青年学子奔赴峨眉,在“醒心亭”前宣誓立志。五四运动期间,一批四川学生在此结社,命名为“逆命学会”,发行刊物《不服》,倡导思想解放、妇女平权、教育普及。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修缮逆命书院遗址,设立纪念馆。展柜中央陈列一口斑驳铜钟,铭文依稀可见历代反抗者的名言。讲解词写道:

>这口钟,不属于任何王朝,只属于所有敢于说“不”的人。

而在偏远山村的小学课堂里,仍有老师指着课本外的故事告诉孩子们:“从前有个叫刘珩的人,他不拜神仙,不信天命,只相信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权利选择怎样活着。”

某个春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带着孙子来到峨眉。孩子仰头看着“承命既毁,逆者得生”的石碑,好奇地问:“爷爷,这是什么意思?”

老人蹲下身子,轻声道:“意思是,没有人天生就应该被奴役,也没有什么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只要你心里还想着‘我不想那样活’,你就已经走在自由的路上了。”

夕阳西下,晚风拂过山林,牵牛花静静绽放。远处,不知是谁轻轻哼起一首古老的童谣:

>不拜天上客,

>但敬种田人。

>铜铃音虽断,

>心灯永不沉。

歌声飘荡,穿越时空,仿佛回应着千年前那一声声钟响。

而在无人知晓的深谷之中,一间茅屋静静伫立,门前菜畦整齐,篱笆爬满藤蔓。屋内油灯昏黄,案上摊开一本泛黄笔记,最新一页墨迹犹新:

>今日教村童识字,念到“我”字时,一女孩忽问:“老师,我能自己决定长大做什么吗?”

>我答:“能。只要你敢想,敢说,敢做。”

>她笑了,像春天的第一缕光。

笔迹熟悉而温暖,仿佛主人刚刚离去。

门外,春风正吹过桑田,铃声仿佛仍在回荡??

不是召唤神明,而是提醒凡人:

你可以不服从命运,

哪怕全世界都说你必须那样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