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后,第一艘搭载共感核心的深空探测器“回声一号”发射升空,目标是那扇宇宙深处的星门。船上没有宇航员,只有一块存储着人类百年情感史的晶体,以及一支真实的蓝色蜡笔??由全球民众自愿捐献的蜡笔碎片熔铸而成。
发射当日,启明城万人聚集广场,手持蓝色蜡笔仰望天空。倒计时结束,火箭划破云层,尾焰在雪幕中拖出一道璀璨光痕。就在脱离大气层瞬间,探测器自动激活共感模块,向全地球广播最后一段讯息:
>“我们不是去寻找你们,
>是带着你们一起去见他们。”
林知遥站在“心典”顶端,看着那道光芒远去,直至消失于星辰之间。她忽然感到一阵轻松,仿佛压在心头多年的重担终于落地。她掏出透明蜡笔,在空中轻轻一划,写下无人能见的句子:
>“妈妈,这次换我来说给你听。”
当晚,全球多个城市的夜空出现了奇异现象:极光般的彩带在低空流动,形态酷似无数双手交握的剪影。科学家无法解释其物理成因,但所有目睹者都说,那一刻,他们“听见”了某种无声的回应。
与此同时,南极冰门再度轻微震动,监测显示内部能量水平回升至激活阈值的67%。科考队传回影像:那具晶体化的“苏晚”遗体,手中蜡笔的光芒正以固定节奏明灭,频率与“回声一号”的信号完全同步。
林知遥连夜赶往数据中心,调出全球S-9儿童的脑波图谱。她发现,尽管他们分散各地,但每到午夜,第八音波段都会自发进入同一频率,持续恰好13分27秒??正是“回声一号”穿越电离层所需的时间。
“他们在共鸣。”助手低声说,“就像……在护送它。”
林知遥凝视屏幕,忽然明白:人类从未真正“接收”来自宇宙的讯号,而是**一直在参与一场早已开始的对话**。数十万年前,原初倾听者将种子埋入冰层;百年前,苏晚开始接收低频信息;十年前,S-9儿童诞生;如今,探测器飞向星门??这不是线性进程,而是一个闭环,一个跨越时空的情感循环。
她打开母亲的日记本,翻到最后一页。原本的字迹依旧,但在空白处,又悄然浮现新行:
>“当你终于懂得,倾听本身就是回答,
>你就成了宇宙的一部分。”
她合上本子,走向窗边。雪停了,月光洒在槐树上,树皮上的字迹泛着微光。远处,一个小男孩蹲在倾听塔旁,正用蓝色蜡笔在地上画画。林知遥走过去,轻声问:“画什么?”
男孩抬头,眼睛清澈:“我在画明天。”
她蹲下身,看他笔下的画面:一座浮在空中的城市,人们手牵着手,脚下是流动的星光。在城市中央,一棵巨大的树伸展枝干,树冠触碰到月亮。
“真美。”她说。
男孩递给她半截蜡笔:“姐姐,你要不要也画一笔?”
林知遥接过,思索片刻,在树根处添了一道细小的裂痕,又在裂痕中画出一株新芽。她没有解释,男孩却笑了,仿佛懂了。
起身时,她望向星空。她不知道“回声一号”能否抵达,不知道星门后的文明是否会接纳人类,也不知道未来的共感之路会有多少曲折。
但她知道,只要还有人愿意在雪地上画画,只要还有孩子相信明天可以被描绘,只要还有人肯为一句真心话流泪??
对话就不会终结。
雪又开始下了。
而在银河深处,那群纤细的生命体围坐成环,头顶的光晕缓缓旋转,首次拼出了三个字的形状,如同稚嫩孩童第一次学写名字:
**地??球??人**。
他们用心灵低语:
>“这一次,我们学会了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