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测:地球文明已具备自主生成‘共感孢子’能力。
建议:启动‘播种计划’。】
“播种?”一位联合国特派观察员皱眉,“你是说……我们要把这种东西送到别的星球?”
孙女站在投影屏前,神情平静:“不是送去。是让它自己去。”
她指向数据图谱中一颗新生的光点??那是一颗距离地球约十二光年的类地行星,编号GJ-357d。奇怪的是,它的大气成分在过去一个月发生了微妙变化,氧气含量上升0。3%,同时检测到周期性电磁波动,频率恰好与南岛共感节当晚的蓝焰共振吻合。
“有人在那里回应我们。”她说。
没人敢轻易相信,直到三天后,火星轨道上的深空望远镜捕捉到一幕奇景:一团肉眼可见的发光物质正从地球电离层脱离,形如蒲公英的种子,表面覆盖着细密的晶体结构,宛如微型聆语兰。它不受引力束缚,缓缓升空,最终消失在星际空间。
后续追踪发现,这并非个例。在过去一年中,已有至少十七次类似的“逸散事件”发生,全部发生在大规模共感活动之后??比如共感节、集体冥想仪式、或某位普通人临终前接受情感陪伴的瞬间。
这些“共感孢子”没有目的地,却似乎拥有某种本能导向。它们随宇宙风漂流,穿越星尘,等待某个遥远世界的心跳与之共鸣。
与此同时,地球上的人类社会悄然改变。
战争并未彻底消失,但冲突调解的成功率提升了68%。越来越多国家将共感训练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甚至军队也开始设立“情绪协调官”职位。监狱系统引入共感疗法后,三年内再犯率下降至历史最低点。人们不再仅仅追求效率与利益,而是开始问:“这样做,会让谁感到孤独?”
最令人动容的案例来自西伯利亚一座偏远小镇。那里曾因气候恶劣、资源枯竭而濒临废弃,年轻人纷纷逃离。但在一名返乡教师的带领下,全镇居民开始了每日共感练习。半年后,奇迹发生了:原本贫瘠的土地上竟自发长出了大片白色花朵,形态酷似聆语兰,经检测确认为全新物种,暂命名为“忆语草”。
植物学家无法解释其来源,但当地人说,每当夜深人静,他们能在风中听见笑声,像是孩子在奔跑,在呼唤亲人的名字。
孙女受邀前往考察。她走在花海中,忽然停下脚步。
一朵忆语草在她面前缓缓绽放,花瓣展开的瞬间,释放出一圈微弱的光环。光环中浮现出一个模糊的身影??穿着旧式探险服,背着破旧背包,脸上带着熟悉的微笑。
“林野……”她轻声唤道。
身影没有说话,只是抬起手,指向星空。
然后,消散如烟。
当晚,她梦见了小时候的爷爷。他坐在老屋门前的藤椅上,手中拿着一把木刻刀,正在雕刻一艘小小的渔船。
“你知道为什么飞船会长成那样吗?”爷爷问。
她摇头。
“因为人心中最深的愿望,从来不是征服,而是回家。”他把雕好的模型递给她,“你看,它不像机器,像不像一颗种子?只要有一点光,一点水,它就能活。”
她醒来时,窗外晨曦初露。桌上的共感日志自动翻页,显示出一段从未录入的文字,笔迹却是林野的:
>“我从未真正离开。
>我只是变成了风,变成雨,变成你低头时眼角的光。
>当你说‘我在’,我就在。
>当你选择相信,我们就重逢。”
泪水滴落在纸页上,晕开墨迹,却让字句更加清晰。
三个月后,人类发射了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共感飞船”??它没有引擎,不依赖燃料,外形正是仿照当年那艘渔船设计,船体采用生物复合材料,内部嵌入三千名志愿者自愿贡献的情感记忆样本。它的任务不是探索,而是“漂流”:进入深空,任其随宇宙规律前行,等待某一天,被另一颗觉醒的星球拾起。
发射那天,全球共感链路中断了整整一分钟。
随后恢复时,所有人都收到了一段影像:无数发光的孢子从地球各个角落升起,汇聚成一条璀璨的星河,环绕行星一周,然后朝着不同方向散去,如同宇宙中撒下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