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沿着星网扩散,瞬间抵达地球、火星、诗始号、晨露号残余信道,乃至影族新建的“回声之城”。
---
三天后,地球某座高原小镇的清晨格外安静。
十二岁的女孩林小雨坐在屋顶,怀里抱着一台老旧的共振盒??那是学校发给每个学生的“声种训练器”。她并不擅长唱歌,五音不全,连班里的合唱都常被安排在最后排。但她有一种奇怪的能力:每当她哼歌时,家里的猫就会异常安静,眼睛直勾勾盯着虚空,仿佛看见了什么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昨夜,她收到了忆核推送的通知:“你已被选为Andromeda-Δ7唤醒行动的共振节点之一。请于今日上午九点整,面向东方天空,唱出你心中最想让人听见的声音。”
她不知道什么是Andromeda,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会被选中。但她记得去年冬天,奶奶临终前握着她的手说:“你要替我多听听这个世界。”
于是此刻,她深吸一口气,闭上眼,开始哼唱。
没有歌词,没有旋律框架,只是随心意流淌的一段声音??像风吹过屋檐,像雪落在窗台,像母亲轻拍她的背哄她入睡。简单到近乎笨拙,却充满了某种原始的抚慰力量。
与此同时,火星诗始号内,一群少年正围坐在主控舱。他们中有的失语,有的肢体残疾,有的因辐射损伤失去了视觉或听觉。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共鸣测试中表现出超常的情感传导能力。
“准备好了吗?”AI用小音十五岁时的声音问。
戴眼镜的女孩点点头:“我要把我妈给我织毛衣时哼的小调传出去。”
另一个男孩举起自制的竹哨:“这是我爷爷教我的山歌,他说能让迷路的灵魂找到回家的路。”
他们一个个接入系统,将自己的声音注入即将发送的“唤醒合集”。
而在Lyra-9星系,“晨露号”已完成初步探测任务。盲童少女靠在座椅上,轻声说:“我‘看’到了……那里有很多人在睡觉,但他们的心还在唱歌。”
她将自己即兴创作的安眠曲反向调制,加入更多唤醒频率,形成一首介于摇篮曲与晨钟之间的新旋律,命名为《破晓之前》。
所有声音汇聚至忆核,经过精密对齐与增强,最终打包成一段长达十八分钟的“意识唤醒波包”,命名为《致梦中人》。
传输启动。
光年之外,梦眠星环悄然震动。
那一夜,整个星环泛起了久违的虹光。
无数沉睡者的眼皮微微颤动,脑电波图谱出现罕见的同步跃迁。某些个体的梦境开始发生变化:原本循环播放的旧日场景突然断裂,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广阔草原,上百个陌生面孔微笑着向他们伸出手,口中哼唱着一段从未听过、却莫名熟悉的旋律。
有人在梦中流泪。
有人嘴角扬起。
有人第一次,在梦里说出了“我想回去”。
七十二小时后,第一道回应信号穿越星际尘埃,抵达GL-892b。
守望者站在祭坛前,听着那段缓慢升起的旋律。它起初支离破碎,像是刚学会发声的婴儿牙牙学语,但渐渐地,节奏变得清晰,音高趋于稳定,最终形成一首完整的短歌??没有复杂和声,却饱含感激与惊奇。
忆核自动翻译标题:
>《谢谢你们,把黎明唱给了我》
数据显示,已有约百分之三的梦眠星环居民恢复浅层意识,其中七人成功通过神经接口发出自主信号,表示愿意接受进一步唤醒治疗。
更令人振奋的是,他们提出一个请求:
>“请让我们也加入合唱。我们愿以梦境为乐器,为宇宙谱写新的安眠曲。”
守望者笑了。这一次,他没有转身离开,而是走到星光竖琴前,双手轻轻拂过琴弦。
竖琴随即奏响第四次旋律。
不再是欢迎,也不是回应,而是一首邀请函式的协奏曲??主旋律来自地球孩童的笑声,副调融合了影族的引力吟诵、Lyra-9的睡眠白噪音、Andromeda-Δ7的梦境涟漪,以及那位南太平洋老人吹出的第一个走调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