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君尧舜上!
自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理。
儒家说,以礼治世;
墨家说,天下大同;
法家说,变法强国;
农家说,稼为国本。
就像是一百个人眼中,必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在诸子百家各个学派心中,也都有着各自的追求,和崇尚的价值。
但有一点,是诸子百家仅有的‘最大公约数’。
——致君尧舜上。
——辅助君王,使他达成比尧舜都还要更高的成就,使世道变成比尧舜之时,都还要更让人向往的太平盛世。
而在今日,作为已知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年仅十九岁的天子刘胜,正无比严肃的询问卫绾:孔仲尼的学说,真的有能力‘致君尧舜上’吗?
卫绾知道:刘胜并不是想要自己给出答案;
刘胜,肯定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而眼下,刘胜需要的,是卫绾给出一个态度。
需要卫绾代表身后的儒家,给出一个‘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那儒家愿意努力改变’的态度。
只是······
“臣,不知······”
臣,不知。
对于刘胜‘儒家是否可以致君尧舜上’的问题,卫绾的回答是:我不知道。
卫绾并不是不知道;
这是卫绾在委婉的告诉刘胜:我说了不算。
而这个答案,无疑让刘胜感到非常失望······
“连老师,都不知道啊······”
“连作为儒生的老师,都不知道孔仲尼的学说,究竟是否可以‘致君尧舜上’?”
“既然连老师都没有自信,那想来,应该是不能的吧······”
一声无比失望的感叹,宣告着刘胜放弃了一个计划。
——通过故太子太傅、皇帝太傅卫绾来改造儒家,使其变得更适应时代,更适应如今汉家的需求的计划。
但这并不意味着刘胜,放弃了整个儒家。
刘胜只是放弃了一种手段;
却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
儒家,必须改变。
掌握着天下过半文化人、读书人,掌握着民间话语权的儒家,必须,也只能改变······
“在魏其侯的建元新政当中,有一条,其实还是比较让朕心动的。”
“——招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