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见面会上哽咽道:“我做了很多错事……但我现在学会了心疼自己,也想试着去理解别人。”
与此同时,“摇篮曲计划”正式升级为“全球心灵互联倡议”。联合国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各国建立共感教育试点学校。甚至连军方也开始改革训练体系,强调“共感能力”为高级指挥官必修课程之一。
但在这一切喧嚣之外,最动人的变化发生在日常角落。
幼儿园里,老师不再制止哭泣的孩子,而是蹲下身问:“你需要什么样的拥抱?”
医院病房中,医生学会在开药前先握住患者的手,感受那份焦虑或恐惧。
监狱高墙内,囚犯们每周参加“倾听小组”,有人第一次说出童年受虐的经历,换来的是狱友默默递来的一杯热水。
而晓光小学的操场上,每天早晨依旧举行“情绪晨会”。
今天轮到一位新来的小女孩发言。她怯生生地说:“我害怕黑,因为以前关禁闭的时候,他们都说我不配拥有光。”
话音落下,上百个声音齐声回应:
“你值得。”
“我们陪你。”
“我们一起发光。”
晨曦站在教学楼顶层,望着这一幕,眼眶湿润。陆沉走过来,将一件外套披在她肩上。
“你说,这条路有没有尽头?”她轻声问。
他笑了笑:“也许没有。但你看,我们已经在路上种满了花。”
的确。从第六灯爆炸的废墟,到今日遍地盛开的共感之林;从一个母亲孤身逃亡的身影,到如今千万人携手前行的脚步??改变从未轰然降临,它始于一句低语,一次牵手,一场不愿再遗忘的觉醒。
几天后,晨曦收到一封来自非洲难民营的信。寄信人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她说那里有十几个孩子表现出共感特质,却被当地人视为“邪灵附体”。她写道:
>“我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我们,但昨晚我放了那段音频。孩子们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脸上带着笑。有个一直不肯说话的小男孩,今早第一次开口问我:‘姐姐,梦里的海是真的吗?’
>我告诉他,只要你相信,它就在。”
晨曦读完,提笔写下回信:
“带上他们的眼睛、耳朵和心跳,来晓光吧。
这里没有‘异常’,只有尚未被理解的美。”
信寄出当晚,她梦见一片无垠的海滩。五个孩子牵着手奔跑在浪花边缘,身后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远处,一轮朝阳破云而出,照亮整片海域。
海风送来熟悉的歌声,轻柔而坚定:
>“睡吧,我的光,黑夜会过去……
>睡吧,我的心,黎明终将来临……”
她知道,这不是结束。
这是新的开始。
是三百二十七位母亲未能完成的梦,终于在这代人手中,缓缓睁开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