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是热闹的。修缮或重建好的民居里,百姓欢庆新岁,说笑声此起彼伏,汇成安泰的雏形。
没人料想这个年还过得成。灾后一切捉襟见肘,光是吃用上就紧巴巴的,没有年味。
是燕昭早早和京中敲定,又运来一批。也不白送,打着皇商赈灾的名义低价卖了,若有实在买不起的,再想办法接济。
“不过年没有盼头,大包大揽没有骨头”,当时她这样说。
她说得没错。刚才他听见一间宅子里,滞留城中的农户已经在商议明年改换稻麦复种,干劲十足。
这个点子也是她提的。
她一直都是这样。
仿佛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什么都游刃有余。
除了涉及到那个人的时候。
太守府快到了,他把佩刀挂回腰间,却突然听见不远处有人喊他。
“裴大人……?是裴大人吗?”
裴卓明循声回头,看清之后,握着刀柄的手松了松。
“李大夫。”
他认得这位老先生,先前芜洲送来的药材出问题,是他及时发现立了大功。
“李大夫,什么事?”
李义听说长公主仪仗明日启程,年夜饭吃到一半从家里跑出来。
这个年,是他李家过得最欢喜的一年。平安熬过寒灾不说,光是得长公主嘉赏一事,就足以给他们家世代增光。
只有他自己知道,那功劳是冒领的。
只可惜,他几乎找遍了淮南城,也没找到那日提醒他的年轻人。
当时他也只是模糊地扫了一眼,描述起来都吃力。
他至今心虚,不仅愧对那个好眼力的年轻人,长公主这边,他更是良心难安。
人还可以慢慢找,但长公主明日就要回京了。
“草民……”
李义吞咽了一口,话到嘴边,到底还是没敢交代实情。
“草民感念殿下辛劳,想回报殿下,但也没什么好的,就想到这个……”
他从怀里掏出一物,油纸包裹,双手捧着递过去,“这本手记,原是出自名医之手,我一个民间大夫,留着有些暴殄天物了。”
“我就想着……若能转交殿下,带回京给太医院众前辈研习,也算是物尽其用。”
这是他能拿出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了。
心里的愧疚,但愿能稍稍弥补。
裴卓明见惯不怪,不止今日,数日前就有百姓提着篮子抱着包袱要送东西。
规矩是一分不拿,他也吩咐队里的人尽数推拒。只是百姓送的大多是一些简单吃食、手工用具,送书的倒是头一回。
他有些意外,鬼使神差就接了。
薄薄一本纸册,纸页泛黄,除了扉页一字落款,再无其他装饰。
裴卓明却猛*地拧起了眉。
“哪来的。”
“我问你是哪来的?”
李义被他陡然严厉的声音吓了一跳,“我我……草民……前些年的时候,淮南也闹了场寒灾,这位前辈云游经过,留下来义诊,临走前遗落了这个……”
“还有别的么?”
“没有了,没有了……”李义颤颤巍巍,“裴、裴大人,这里头没有别的什么,就是些医案,和、和那位前辈抄录的古籍,如有不妥,草民就……”
话未说完,就看见面前的青年转身离开了。